[发明专利]一种根据气象数据调整建筑物新风量设计运行的节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0128.6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5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宋晋;张晖;钟尚君;郭超月;林育贤;罗翔宇;肖龙洋;姜淏予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74 | 分类号: | F24F11/74;F24F11/46;F24F11/63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王超军 |
地址: | 31001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气象 数据 调整 建筑物 风量 设计 运行 节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据气象数据调整建筑物新风量设计运行的节能方(℃)是房间,K是当前时刻的室温;Tbak(℃)是不计当前时刻空调、自然通风、邻室通风、邻室传热的影响时,房间K的室温。有益效果:在公共建筑物运行时,根据室外气候变化情况,反馈并控制暖通设备新风处理系统,合理利用室外≤26℃时的低温空气处理室内冷负荷,达到节能效果。具体操作是当室外气温≤26℃时,采用全新风处理室内冷负荷,当室外气温>26℃时,将新风系统改为最小新风量运行,并启用制冷空调处理室内冷负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根据气象数据调整建筑物新风量设计运行的节能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公共建筑能耗有33%消耗在暖通空调设备上,目前根据规范设计的建筑物新风量均按照能够满足新风要求的最小量来设计,未考虑当室外气象数据能够满足全新风降低室内冷负荷时的情况,未充分利用新风的冷负荷处理能力。目前鼓励夏季开启空调设备的温度设定值为26℃,如通过适当增大新风量,在夏季室外气温≤26℃区间内,达到全新风运行制冷,则能够大幅降低高温天气时的建筑物能耗。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根据气象数据调整建筑物新风量设计运行的节能方法,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根据气象数据调整建筑物新风量设计运行的节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房间热平衡模型:建筑房间k内的室温计算式;
式中,Tk(℃)是房间,K是当前时刻的室温;Tbak(℃)是不计当前时刻空调、自然通风、邻室通风、邻室传热的影响时,房间K的室温,TJ(℃)是第J个房间当前时刻的室温,φJ·O·K是它对房间K当前时刻的室温的影响系数;QHVAC·K(℃)是当前时刻投入房间K的空调热量(或冷量),φHVAC·K(℃)是当前时刻的室外通风量,TOUT(℃)是当前时刻的室外温度;GJK(℃)是从第J个邻室到房间K的通风量;
当已知条件是送风温度和送风量以及末端再热量时,投入属于系统1的房间k的空调热量(或冷量)表示如下;
qhvac,k(τ)=cpρGs,k(τ)[ts(τ)-tk(τ)]+qterm,k(τ)
其中,CP1OGS·K(℃)[TS(℃)-TK(℃)]是当前时刻空调系统L投入房间K的热量(或冷量);GS·K(℃)是当前时刻系统L的送风温度;QTEM(℃)是当前时刻末端在热管投入房间K的热量(或冷量);
建筑热平衡模型:
式中,
bkk=-Φhvac,k;
G(τ)=Φhvac,kcpρGs,k(τ);
将一个包含二个房间和m个系统的建筑的室温计算式都写成式(4)的形式,并将所有房间的方程联立,可以写成如下的矩阵方程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01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