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服装包缝摆叉防毛刺的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8757.5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7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晨风(江苏)服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27/00 | 分类号: | A41D27/00;A41H4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勤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97 | 代理人: | 陈烨 |
地址: | 213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服装 包缝摆叉防 毛刺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装包缝摆叉防毛刺的工艺,包括服装的摆叉,所述摆叉由上下两层摆叉缝合组成,其特征是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挑选面料,将面料与第二模具重叠,沿第二模具斜向的侧边进行裁剪,将面料多余的部分裁剪掉,形成摆叉的侧边,步骤b,将上层摆叉的上部沿第二侧边向内折叠,将上层摆叉的下部沿第一折痕向内折叠,折叠完的上层摆叉与下层摆叉相互重叠进行缝合,步骤C,整理摆叉,修剪掉多余的线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此种摆叉缝合的工艺,将摆叉处斜向缝合,侧边线向内折叠消失到侧边,以影藏侧边线,让服装整体更加美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服装包缝摆叉防毛刺的工艺,属于服装缝制领域。
背景技术
开衩结构在服装上装设计中被设计师广泛运用,在上衣后中、上衣袖子袖口处及上衣后两侧开衩结构设计的频率越来越高。而现今的服装加工企业在加工具有后中开衩结构的服装时,缝合中需要裁剪出刀眼,由刀眼两侧缝合,缝合后刀眼处容易形成很多毛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装包缝摆叉防毛刺的工艺,目的是解决摆叉缝合后刀眼处形成毛刺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该发明提供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包括服装的摆叉,所述摆叉由上下两层摆叉缝合组成,其特征是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a,挑选面料,将面料与第二模具重叠,沿第二模具斜向的侧边进行裁剪,将面料多余的部分裁剪掉,形成摆叉的侧边;
步骤b,将上层摆叉的上部沿第二侧边向内折叠,将上层摆叉的下部沿第一折痕向内折叠,折叠完的上层摆叉与下层摆叉相互重叠进行缝合;
步骤C,整理摆叉,修剪掉多余的线头。
进一步的,步骤b中,缝合的过程中沿摆叉折叠后的两侧进行缝合。
进一步的,步骤b中,用于缝合两侧的摆叉采用的是双股线。
进一步的,用于缝制包边使用的是双股线,且任意两个针脚之间的距离为2-3毫米。
进一步的,步骤a中,挑选面料选择棉麻布料。
进一步的,步骤b中用于缝制包边使用的线型号为40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此种摆叉缝合的工艺,将摆叉处斜向缝合,侧边线向内折叠消失到侧边,以影藏侧边线,让服装整体更加美观。
(2)挑选面料选择棉麻布料,该服装与使用的线相配合,让服装整体看起来更加配合,并且不同的线与布料之间的韧性不同,容易导致开线。
(3)采用该缝合的方式,让缝合处更加稳定,避免穿着中开线,并且任意两个针脚之间的距离在2-3毫米之间,缝合的不密集,不影响整体的美观,提高服装的整体品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改进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改进前后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模板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模板结构图。
图中,1-第一模板、2-第二模板、3-第一折痕、4-第二折痕;
1a-第一侧边、1b-刀眼、2a-第二侧边;
A-改进前摆叉、B-改进后摆叉。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是这些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晨风(江苏)服装有限公司,未经晨风(江苏)服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87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