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核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0176.7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3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皮月;侯婷;姚亦珺;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G21C15/14;F04B53/10;F04B51/00;F04B49/22;F04B5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排出 系统 方法 核电 | ||
1.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小流量管(20)、泵前取压管(21)和泵后取压管(22),
所述主管连接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环路的热段(10)和冷段(30)之间,所述主管上沿热段(10)至冷段(30)的冷却剂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隔离阀(001)、循环泵(002)、热交换器(004)和第二隔离阀(005),
所述小流量管(20)连接于所述主管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一连通口为所述第一隔离阀(001)和所述循环泵(002)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二连通口为所述热交换器(004)和第二隔离阀(005)之间的位置,所述小流量管(20)上设有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
所述循环泵(002)将主管分为泵前段和泵后段,
所述泵前取压管(21)设于主管的泵前段和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之间,用于将泵前段中冷却剂的压力P1导入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中,
所述泵后取压管(22)设于主管的泵后段和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之间,用于将泵后段中冷却剂的压力P2导入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中,
当第一隔离阀(001)开启且第二隔离阀(005)关闭,或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环路冷段(30)中冷却剂的压力升高时,压差ΔP=P2-P1大于设定值,以使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开启,实现小流量管(20)与主管的连通,
当第一隔离阀(001)和第二隔离阀(005)均开启时,压差ΔP=P2-P1小于设定值,以使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关闭,实现小流量管(20)与主管的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前取压管(21)设于主管的第一连通口和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后取压管(22)设于主管的第三连通口和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之间,所述第三连通口为所述循环泵(002)和热交换器(004)之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还设有止回阀(003),所述止回阀(003)为所述循环泵(002)和热交换器(004)之间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包括主阀、导阀和阀杆,
所述主阀具有主阀腔,所述主阀腔中设有阀座,所述阀座将主阀腔分割为进液腔和出液腔,所述进液腔开设有进液口,进液口与主管的泵前段相连,所述出液腔开设有出液口,出液口与主管的泵后段相连,所述阀座上开设有连通进液腔和出液腔的阀口,
所述导阀具有膜腔,所述膜腔中设有膜片,所述膜片将膜腔分割为上膜腔和下膜腔,所述泵前取压管(21)与下膜腔连通,所述泵后取压管(22)与上膜腔连通,
所述阀杆的一端通过弹簧与膜片相连,所述阀杆的另一端设有与阀座的阀口配合的阀芯,所述设定值为弹簧的弹力,
当膜片上下两端的压差ΔP小于弹簧的弹力时,所述阀芯关闭所述阀口,以实现所述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的自动关闭,
当压差ΔP小于弹簧的弹力时,所述阀杆上移带动阀芯打开所述阀口,以实现所述自力式压差调节阀(006)的自动开启。
6.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排出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中余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开启第一隔离阀(001),关闭第二隔离阀(005),以使主管与小流量管(20)的连通,启动循环泵(002),通过循环泵(002)的动力将小流量管(20)与主管构成的循环中的冷却剂加热至设定值,
开启第二隔离阀(005),以使主管与小流量管(20)断开连接,且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构成循环,通过循环泵(002)的动力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环路热段(10)中的冷却剂泵入热交换器(004)中冷却后再送至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环路热段(10)中。
7.一种核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017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