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D打印笔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0168.2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83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承辉;汪方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64/20 | 分类号: | B29C64/20;B29C64/209;B29C64/295;B33Y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史云聪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D打印笔,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包括带有喷头的前笔壳,前笔壳包括用于盛放打印耗材的内胆以及套接在内胆外侧的绝缘防热套,内胆以及绝缘防热套之间形成加热空腔,加热空腔内设有可对打印耗材加热的加热单元;内胆和外侧的绝缘防热套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加热单元的加热空腔,加热空腔内的空气层能够有效的延缓热量的散失,同时内胆外侧的绝缘防热套能够隔绝热量,将热量锁在加热空腔内,使热量集中朝内胆内输送,从而将有限的热量集中起来,提高加热效率,从而能够直接使用已经成型的打印耗材再次打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3D打印笔。
背景技术
3D打印作为一种材料成形的新型技术,能够对材料进行客制化加工,从而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时间成本,尤其是便携式的3D打印装置,由于其便携性可以应用在各种场景,减少地域以及环境的约束,拥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现有的3D打印技术包括光固化法、热熔法以及热烧结法等,其中热熔法由于其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最适合便携式打印设备,因此目前的便携式3D打印技术中普遍采用热熔法,如专利号为“201820927683.9”,名称为“一种可拆分式3D打印笔”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使用颗粒状耗材的3D打印笔,3D打印笔由内筒和带有喷嘴的外套筒组成,内筒与外套筒之间设置有电加热线圈,外套筒中设有推料板组件,当将颗粒状耗材从外套筒的进料放入外套筒后,通过推料板将颗粒状耗材压入内筒中,然后在加热线圈的加热作用下,颗粒状耗材逐渐熔融,然后在推料板的推动下,熔融的耗材被推出喷嘴实现3D打印。如专利号为“201620958788.1”,名称为“3D打印笔”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使用线材的3D打印笔,壳体内部设有储料管、出料管,储料管内设有加热装置,出料管上设有挤料装置,出料管伸出壳体,通过加热装置熔融打印线材,然后在挤料装置作用下将熔融的线材推出出料管完成3D打印。
但无论是上述3D打印笔,还是现有的3D打印笔在每次打印时使用的都是新的线材或者颗粒状的打印耗材,没有对已经打印成型的耗材进行回收利用的,这是因为耗材在打印成型后,其形状(粗细、截面形状等)均难以改变,需要较高热量才能熔融,而3D打印笔为了便携,通常尺寸都不会太大,因此其内置的加热装置功率有限,很难熔融已经成型的耗材,这使得大量耗材在打印后便被废弃,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不像规则的线材和颗粒打印耗材,已经成型的打印耗材在熔融后容易掺入空气,这使得现有3D打印笔在打印后,成品中容易残留气泡,造成成品精度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3D打印笔,其前笔壳由内胆和外侧的绝缘防热套套接而成,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加热单元的加热空腔,加热空腔内的空气层能够有效的延缓热量的散失,同时内胆外侧的绝缘防热套能够隔绝热量,将热量锁在加热空腔内,使热量集中朝内胆内输送,从而将有限的热量集中起来,提高加热效率,从而能够直接使用已经成型的打印耗材再次打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3D打印笔,包括带有喷头的前笔壳,所述前笔壳包括用于盛放打印耗材的内胆以及套接在所述内胆外侧的绝缘防热套,所述内胆以及所述绝缘防热套之间形成加热空腔,所述加热空腔内设有可对所述打印耗材加热的加热单元。
优选的,所述绝缘防热套前端的内壁上延伸出与所述内胆固定连接的支撑环,所述连接环将所述加热单元分隔在所述加热空腔的前端。
优选的,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内设有控温元件的加热片,所述加热片的两面均设有耐热绝缘层。
优选的,所述内胆的端头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喷头的喷头转换器。
优选的,包括与所述内胆可拆卸连接的后笔壳,所述后笔壳上设有可伸入所述内胆内的推动活塞,所述推动活塞通过所述后笔壳内的驱动机构推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推动活塞连接的推动齿条以及设置在所述推动齿条一侧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齿轮组推动所述推动齿条沿所述前笔壳轴向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01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打码套管系统的倒线机构
- 下一篇:一种通信方法、系统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