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53563.8 | 申请日: | 202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52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孝先;陈富;夏冰;陆毅;袁浩;董洋洋;吴正燕;徐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029 | 分类号: | A01G9/029;A01C1/00;A01G22/00;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创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8 | 代理人: | 吕娟 |
地址: | 212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山体 治理 覆植棒 结构 及其 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覆植棒体(1),所述覆植棒体(1)呈中空结构,且覆植棒体(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所述覆植棒体(1)的表壁上均布有孔洞(11),所述覆植棒体(1)的两端端部均设置有挡盘(2);
所述覆植棒体(1)的表壁上沿其轴向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隔板(3),相邻的两个隔板(3)与覆植棒体(1)的表壁之间形成出芽区;
所述覆植棒体(1)内部的中空腔内设置有种植种子用的土壤复合层(6),所述土壤复合层(6)与覆植棒体(1)的内壁之间留有放置种子的种粒种植腔(8);
所述土壤复合层(6)由内至外包括泥粉层(61)、砾石层(62)、蓄水绵层(63)、营养基材层(64)、保水层(65);
所述泥粉层(61)、砾石层(62)、蓄水绵层(63)、营养基材层(64)与保水层(65)各层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定型用的编织网,该编织网为天然纤维线或人造纤维线纵向与横向相互交织的结构;
所述覆植棒结构的治理方法为:包括种子处理工艺、边坡处理工艺、种子种植工艺;其中,
种子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首先将种子置于清水中冲洗一到两遍捞出;
步骤A2、然后在水中加入营养液,营养液与水的重量比重为1:300,搅拌使水与营养液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
步骤A3、将种子置于混合液中浸泡,浸泡时间控制在6~8个小时;
步骤A4、取出一张吸水棉,将其在混合液中浸泡,浸泡后捞出平铺在一容器内,将浸泡好的种子平铺在吸水棉上;
步骤A5、最后等待两到三天,直至种子发芽;
边坡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首先在边坡上开挖出呈台阶状分布的平台,各平台的宽度大于覆植棒体(1)的宽度;
步骤B2、然后将开挖平台时产生的土平铺在平台上,并将铺过土的平台压实;
步骤B3、在平台上靠近坡体的内侧挖出土沟,且土沟的深度不小于覆植棒体(1)的径向尺寸的二分之一;
步骤B4、清理掉挖土沟时产生的残渣土壤;
步骤B5、最后在平台上靠近坡体的外侧均匀的插入若干个防护柱;
种子种植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1、首先将覆植棒体(1)立起,使挡盘(2)贴紧地面,然后在覆植棒体(1)内部的中空腔内装配上支撑板(7)与编织网,支撑板(7)与编织网相互配合,在土壤复合层(6)内由内至外分别灌装上泥粉层(61)、砾石层(62)、蓄水绵层(63)、营养基材层(64)、保水层(65);
步骤C2、对土壤复合层(6)中的各层进行注水,直至水浇透各层为止,然后置于通风处风干;
步骤C3、待土壤复合层(6)中的各层风干后,重复步骤C2四到五遍,直至土壤复合层(6)中的各层相互黏连成型;
步骤C4、将覆植棒体(1)水平放置入步骤B3中的土沟中,并在土沟空出的缝隙内填入残渣土壤,使覆植棒体(1)插入土沟中的部分放置稳固;
步骤C5、将步骤A5已发芽的种子从孔洞(11)处丢入种粒种植腔(8)中,并且在出芽区内铺上一层轻质瓷粒,发芽后的种子穿过孔洞(11)再冲破轻质瓷粒向外生长,以实现边坡覆植治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复合层(6)的外壁到覆植棒体(1)的内壁的最短距离为0.3~2.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植棒体(1)内部的中空腔内还设置有支撑固定编织网用的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呈“十”字结构将土壤复合层(6)分为四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植棒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卡合支撑板(7)用的卡槽(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盘(2)垂直于覆植棒体(1)的轴向水平面设置,所述覆植棒体(1)上还套接有若干个定位盘(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356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