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护岸消落带植物群种的设计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747586.8 申请日: 2021-07-02
公开(公告)号: CN113439617A 公开(公告)日: 2021-09-28
发明(设计)人: 吴静;江凡;单斌;卢晓;张芮珩 申请(专利权)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
主分类号: A01G22/00 分类号: A01G22/00;A01G33/00;A01G20/00;A01G17/00;A01G9/02;E02B1/00;E02B3/12
代理公司: 南宁深之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3 代理人: 卢颖
地址: 530029 广西***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生态 护岸 消落带 植物 设计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一种生态护岸消落带植物群种的设计方法,将河湖边坡由下而上划分为水下护坡区、消落带护坡区及护岸坡区三个坡度,然后依次选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长且耐贫瘠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耐淹期较长的多年生湿地草本植物和耐淹水时间、淹深较短的湿地灌木植物作为各区域的修复植物。本发明通过对植物生长规律、生长特性和耐性的分析,结合工程技术对“夏丰冬枯”型高水位落差、长淹水胁迫的消落带岸坡进行生态修复,达到恢复消落带生态、美化景观、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生态修复效果好,复绿速度快,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护岸绿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护岸消落带植物群种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护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主要采用植物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尽最大可能地参照采用天然状态下的河海岸形式,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目前岸坡水土保护的主流形式。

由于丰水期长(180d)且消落带垂直距离过高(10m),生态护岸中植物的利用将受长期淹水胁迫的影响,大部分植物不适宜应用于此,岸坡区域裸露面积大、时间长,严重影响岸坡景观。而且淹水期集中于夏季,植物夏季耐水淹能力远不如冬季耐水淹能力,其次还存在温度胁迫和土壤贫瘠等问题,因此消落带植物的选择困难;消落带范围的土壤易受水体冲刷流失,植物的生长基础条件会不断地被破坏,特别有些区域以岩石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水库的蓄调水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水库丰水期在3~8月,大部分植物的开花结果集中在这一周期,丰水期与植物生理周期相重,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理过程,对植物生长不利。

目前能直接应用于“夏丰冬枯”型淹水规律的消落带护岸生态修复的生态护岸技术较少,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植物耐性、生长规律和生长特性等,并结合工程技术对河湖边坡的消落带进行治理。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护岸消落带植物群种的设计方法,不仅保障行洪需求,同时还兼顾了河湖边坡对水体的协同治理能力。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生态护岸消落带植物群种的设计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河湖边坡由下而上划分为水下护坡区、消落带护坡区及护岸坡区三个坡度;

(2)在水下护坡区内选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长且耐贫瘠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本区域修复植物,形成多年生草丛植被群落;选取的耐深淹、耐淹期最长且耐贫瘠植物为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千屈菜或水生美人蕉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植物播种量为30~50公斤/亩;

(3)在消落带护坡区内选取耐淹期较长的多年生湿地草本植物作为本区域修复植物,选取其中一种或几种形成高草草丛植被群落;选取的耐淹期较长的修复植物为香根草、菖蒲、芦苇或扁穗牛鞭草的一种或几种;该区域上段选择香根草、菖蒲或芦苇,其余区段选择扁穗牛鞭草;

(4)在护岸坡区内选取耐淹水时间、淹深较短的湿地灌木植物作为本区域修复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草灌植被群落;选取耐淹水时间、淹深较短的修复植物为大叶醉鱼草、水杨梅、紫穗槐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根据所筛选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耐性,以及消落带不同海拔区段经历的水淹、出露成陆时间规律,总结出植物在消落带水位消落方向上空间设置需遵循以下规律:耐淹期长的植物分布在消落带低高程区,耐淹期短的植物分布在消落带高高程区,其他耐淹期居中植物可分布在消落带中高程区;耐性较差植物在同一高程区域的分布以成熟植株高度为依据分布,较高植株可分布在较低高程处;水位变动频繁消落区选择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耐性强植物;植物分布区选择时,避免植物生殖生长期处于长期淹水,以淹水期与植物生殖生长期不重叠为据;坡度大、波浪销蚀严重的消落区辅以工程手段进行修复固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75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