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寒旱沙化地区土质边坡生态加固与植被修复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44991.4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周乐;贾春峰;宋广龙;史良于;李沛沛;张瑜;张桐;刘国伟;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3F3/04;A01G9/029;A01G17/00;A01G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易卫 |
地址: | 030032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沙化 地区 土质 生态 加固 植被 修复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寒旱沙化地区不稳定土质边坡生态加固与植被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生态可降解容器配制,将植物秸秆粉碎与聚丙烯酰胺、吸水性树脂按100:1:1的比例混合压制为直径为150mm、高为300-500mm的容器;
步骤二:生态可降解容器育苗,在确定配置植物类型、规格的基础上,将选定植物成品苗和种植土放置于容器内进行育苗;
步骤三:设置边坡截排水沟,对边坡坡顶及坡底规定范围处设置截水沟、排水边沟,防止短时间大量降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步骤四:坡面清理,利用机械施工或人工处理的方式将坡表植物根系、碎石等杂物清除,并竖向挖掘50-100mm深的波浪状纹路;
步骤五:设置立体可降解三维网挂网,采用孔隙为20*20mm、厚度为50-80mm的立体可降解三维网,从边坡坡顶向外500mm处至边坡坡脚进行挂网,并采用300-500mm长T型钢钉将软质立体可降解三维网进行固定,通过提高软质立体可降解三维网与原坡面的贴合度,增加加固土层附土厚度;
步骤六:边坡生态可降解容器预留孔洞打孔,在铺设软质立体可降解三维网的基础上,对选定已种植乔、灌木的生态可降解容器放置点位进行打孔,孔洞直径250mm、深300-500mm,孔洞走向保持与水平面垂直方向呈10-30°,打孔完成后在孔洞周围增加T型钢钉,确保立体可降解三维网的稳定性;
步骤七:加固材料配制,根据不同地区土质性质将钠羧甲基纤维素、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别与水按照1:15-25、1:80-120的比例进行搅拌溶解,再将两种溶液进行混合搅拌;
步骤八:加固土配制,将已配制好的加固材料溶液与场地原土、营养土、肥料、稻壳、天然纤维、高吸水性树脂、水按100-200:800-1000:6-10:1-15:5-10:0.5-1:0.5-1:800-1500混合搅拌成黏稠液态状;
步骤九:加固土喷播,将已配制的加固土体进行喷播,喷播应保证将软质立体可降解三维网全部覆盖,厚度为80-150mm;
步骤十:草籽喷播,在已配制的加固土体中添加选定植被种籽进行搅拌后喷播于已喷播加固土上层,厚度为5-10mm,种籽用量控制在15-30g/m2之间;
步骤十一:生态可降解容器放置,将提前完成育苗的生态可降解容器放置于已打好的孔洞之中,使用种植土填至于容器与孔洞缝隙处;
步骤十二:加固土及植被养护,养护以浇水喷灌为主,植被种籽发芽前频率依据天气情况每日浇水1-2次,保持坡面呈湿润状态;待植被基本发育成形后即可无需人为养护。
2.一种寒旱沙化地区不稳定土质边坡生态加固与植被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植物秸秆为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秸秆中的一种或几种。
3.一种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修复方法进行设置的寒旱沙化地区不稳定土质边坡生态加固与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主体和树木培植装置;防护主体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与边坡坡面相连的立体可降解三维网层(2)、加固土层(3)、喷播草籽层(4);生态可降解容器(7);防护主体间设有多个孔洞(5),洞内放有生态可降解容器(7);生态可降解容器(7)内装有育苗种植土及已完成育苗的植被(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未经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499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