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31957.3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3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天奎;袁宇波;史明明;方鑫;庄舒仪;苏伟;袁晓冬;孙健;张宸宇;肖小龙;杨景刚;高磊;李鹏;陈静;陈舒;刘建;李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30 | 分类号: | F24F11/30;F24F11/64;F24F11/84;F24F11/85;F24F11/873;F24F11/88;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丁博寒 |
地址: | 2111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升温 中央空调 水循环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综合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水循环系统,实现干供水管、室内供水管、室内风机盘管、室内回水管和干回水管之间的水循环;第二水循环系统,设置电热水箱,实现室内供水管、室内风机盘管、室内回水管和电热水箱之间的水循环。本发明中所提出的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可直接串接在现有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与室内风机盘管之间,避免了对现有中央空调的正常运行的影响;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第二水循环系统可快速提高室内温度,在维持用户较好的体验同时无需系统长期运行,提升了系统的综合用能效率。本发明中还请求保护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方法,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综合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供暖工况下的中央空调是通过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向用户侧的室内风机盘管提供约50摄氏度的中等温度的热水,通过独立或同步调控室内风机盘管的风量,以及室内风机盘管的供水量和回水量,实现有效控制用户侧温度的目的。
在调控过程中,由于提供的热水温度与用户侧温度差异不高,最大水量由干供水管和干回水管间压强限制,用户侧的室内风机盘管从停运状态启动到室温达到设定值的时间较长,在此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用户侧在需要时能够快速获得适宜的温度,用户侧的室内风机盘管通常需要长期运行或提前运行,从而大幅增加了能耗。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技术多年丰富经验及专业知识,配合理论分析,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开发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可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缺陷,同时本发明中还请求保护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方法,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快速升温的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与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干供水管和干回水管,以及,用户侧的室内供水管和室内回水管连接,其中,所述室内供水管和室内回水管分别与室内风机盘管连接;
包括:
第一水循环系统,实现所述干供水管、室内供水管、室内风机盘管、室内回水管和干回水管之间的水循环;
第二水循环系统,设置电热水箱,且实现所述室内供水管、室内风机盘管、室内回水管和所述电热水箱之间的水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干供水管和室内供水管;
第二管路,连接所述干回水管和室内回水管;
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电控二通阀,供水流自所述干供水管向所述室内供水管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循环系统包括:
第三管路,连接所述室内回水管和所述电热水箱;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电热水箱与所述室内供水管;
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电控二通阀和水泵,所述电控二通阀供水流自所述室内回水管向所述电热水箱流通,所述水泵为水提供流通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置有止回阀,允许水自所述室内回水管向所述电热水箱的单向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干供水管和室内供水管;
第二管路,连接所述干回水管和室内回水管;
所述第二水循环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19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