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监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30201.7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7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束继伟;王玉喜;高凯;李国强;朱学成;盛玉和;富学斌;孙清民;杜利梅;马晶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7/02;G01H11/0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荷 锅炉管 低频 振动 监测 方法 装置 | ||
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监测方法及装置,属于监测装置领域,本发明为了解决目前锅炉参数的监测设备无法准确对锅炉管系的低频振动进行有效监测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的监测装置,通过套装在被测管道上可以有效对被测管道的低频振动进行有效的监测,填补了现有技术中对于锅炉管系振动方面的空白,可以有效将管道的振动频率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再由控制器传递个控制中心,实现了远程监测的目的,便于监测人员实时对管系的振动情况进行监测,还可以通过振动调整器及时改变管道外部的振动带隙,在管道振动开始时有效抑制振动,保证了管道工作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监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的监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会进行多项参数的监测,这些监测参数包括锅炉的运行时间、工作温度、内部压力以及废气排放等,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可以准确的判断锅炉的工作状态,对工业生产和操作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近年来随着工业程度的不断进步,锅炉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已经下降了很多,大部分的锅炉事故主要集中在由于锅炉内部压力过大,导致管道的爆裂,而管道爆裂的前兆就是锅炉管系的低频振动,目前还没有一种设备可以有效的对锅炉管系的振动进行有效的监测,因此研发一种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的监测装置及使用方法是很符合实际需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目前锅炉参数的监测设备无法准确对锅炉管系的低频振动进行有效监测的问题,进而提供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的监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的监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套管、控制器、N个振动监测单元和N个振动调整单元,N为正整数;
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套管的外壁上,且控制器与套管的外壁固定连接,N个振动监测单元沿周向等距分布在套管的内壁上,且每个振动监测单元与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N个振动调整单元沿周向等距分布在套管的内壁上,且每个振动调整单元与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N个振动监测单元与N个振动调整单元交错设置,每个振动监测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被测管体接触,每个振动监测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每个振动调整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每个振动调整单元的信号输出端与被测管体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N的取值范围为3-6个;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监测单元包括一号导向套、线性弹簧、一号连接板和振动传感器,一号导向套的封闭端与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线性弹簧设置在一号导向套内,且线性弹簧的一端与一号导向套的底部固定连接,一号连接板设置在线性弹簧的另一端上,且一号连接板的背侧与线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振动传感器设置在一号连接板的内侧,且振动传感器与一号连接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振动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通过导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调整单元包括二号导向套、减振橡胶柱、二号连接板和振动调整器,二号导向套的封闭端与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减振橡胶柱设置在二号导向套内,且减振橡胶柱的一端与二号导向套的底部固定连接,二号连接板设置在减振橡胶柱的另一端上,且二号连接板的背侧与减振橡胶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振动调整器设置在二号连接板的内侧,且振动调整器与二号连接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振动调整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通过导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连接板的内侧和二号连接板的内侧均为弧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振动调整器均为压电片;
低负荷调峰锅炉管系低频振动的监测方法,所述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首先根据所要监测管道外径确定套管的孔径,套管的孔径为所要监测管道外径的1.2-1.4倍;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套管的孔径与所要监测管道外径之间的间隙设置减振橡胶柱的长度,保证振动调整器与所要监测管道的外壁贴紧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0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