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和GIS的模型处理及加载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7509.6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3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晨;王国光;韩华瑞;张成涛;唐松强;聂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16/29;G06T15/00;G06T17/00;G06Q50/08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gis 模型 处理 加载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BIM和GIS的模型处理及加载优化方法,步骤为:获取BIM模型;从BIM模型中提取每层楼的板梁柱构件;基于每层楼的板梁柱构件生成对应楼层的楼层投影面;每层楼的楼层投影面外轮廓向内一定距离形成相应楼层的楼层缓冲区;基于每层楼的楼层缓冲区与相应楼层中板梁柱构件的空间位置关系将板梁柱构件归类为内部构件和非内部构件;将BIM模型所有楼层的内部构件保存生成建筑内部模型,将BIM模型所有楼层的非内部构件保存生成建筑外部模型;从建筑外部模型中提取所有构件,并将该所有构件合并为一个整体,保存生成单体化建筑外部模型;将BIM模型的单体化建筑外部模型、建筑外部模型和建筑内部模型统一发布为可视化数据服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BIM和GIS的模型处理及加载优化方法。适用于三维GIS和其他三维可视化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BIM技术应用愈发火热,工程人员经常将BIM与GIS或者其他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整合,构建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等各类三维场景。但在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时,特别是处理智慧城市等园区级以上大场景时,由于建筑信息模型包含大量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如果采用原始模型进行发布和应用,会面临模型庞大、材质复杂、三角面片数过多等问题,从而导致出现模型加载效率低,实时渲染性能差,软件易关闭等状况;如果为满足大场景应用需求而对原始模型的构件或信息进行删减处理,那么在开展智慧楼宇等园区级以下小场景应用时,则面临信息不全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BIM和GIS的模型处理及加载优化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BIM和GIS的模型处理及加载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S1、获取BIM模型;
S2、从BIM模型中提取每层楼的板梁柱构件;
S3、基于每层楼的板梁柱构件生成对应楼层的楼层投影面;
S4、每层楼的楼层投影面外轮廓向内一定距离形成相应楼层的楼层缓冲区;
S5、基于每层楼的楼层缓冲区与相应楼层中板梁柱构件的空间位置关系将板梁柱构件归类为内部构件和非内部构件;
S6、将BIM模型所有楼层的内部构件保存生成建筑内部模型,将BIM模型所有楼层的非内部构件保存生成建筑外部模型;
S7、从建筑外部模型中提取所有构件,并将该所有构件合并为一个整体,保存生成单体化建筑外部模型;
S8、将BIM模型的单体化建筑外部模型、建筑外部模型和建筑内部模型统一发布为可视化数据服务。
所述从BIM模型中提取每层楼的板梁柱构件,包括:
根据BIM模型中构件的属性信息提取每层楼的板梁柱构件。
所述每层楼的楼层投影面外轮廓向内一定距离形成相应楼层的楼层缓冲区,包括:
获取每层楼的梁结构最大宽度,并将梁结构最大宽度设定为缓冲距离;
楼层投影面向内缩小相应楼层的缓冲距离形成相应楼层的楼层缓冲区。
所述基于每层楼的楼层缓冲区与相应楼层中板梁柱构件的空间位置关系将板梁柱构件归类为内部构件和非内部构件,包括:
将每层楼的所有构件进行正射投影;
将正射投影完全落在楼层缓冲区内的构件归类为内部构件,其他构件归类为非内部构件。
一种基于BIM和GIS的模型处理及加载优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BIM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75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缝钢管及其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节约环保的互联网智能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