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屋盖的抗风柱与屋盖连接节点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6663.1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2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倪建公;蔡茂;李玮;吴从超;蒋斌;吴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7/00 | 分类号: | E04B7/00;E04B1/342;E04B1/344;E04B1/58 |
代理公司: | 上海简克律师事务所 31417 | 代理人: | 刘君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跨度 钢结构 抗风柱 连接 节点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设计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屋盖的抗风柱与屋盖连接节点,包括在钢屋架与钢山墙抗风柱之间安装钢连杆;所述钢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钢屋架、钢山墙抗风柱转动连接。本发明公开的山墙柱防变形加固方法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中,能够满足在屋架大变形情况下,钢山墙抗风柱受力向屋架系统的传递,同时钢山墙抗风柱也不会限制屋架的变形,具有结构受力明确,安全可靠的特点,同时,便于施工安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屋盖的抗风柱与屋盖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在钢结构建筑中,钢山墙抗风柱与屋架的连接有一些成熟的构造节点(如图1-2),这些构造节点可以满足以下两个要求:首先是能将钢山墙抗风柱承受的风荷载、地震作用等传递至屋架系统,其次,屋架承受的竖向荷载如自重、风荷载等不会传递至抗风柱,也即屋架的竖向变形不会受到抗风柱的限制。对于跨度不大的结构,这类节点是适用的。随着近年来社会和技术发展,钢结构车间的跨度越来越大,甚至达到150m左右,此时,屋架在竖向荷载下将产生相当大的变形,同时,钢山墙抗风柱传递给屋架系统的水平荷载也大大超过了传统构造节点的承载能力,因此为满足此类大跨度钢结构的受力要求,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山墙柱防变形加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屋盖的抗风柱与屋盖连接节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屋盖的抗风柱与屋盖连接节点,包括在钢屋架与钢山墙抗风柱之间安装钢连杆;所述钢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钢屋架、钢山墙抗风柱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连杆共设置有两组,且两组钢连杆分别设置在钢山墙抗风柱的上下两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一组所述钢连杆的两端均采用销轴与连接板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一组所述钢连杆上的销轴共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销轴和第二连接销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屋架和钢山墙抗风柱对应钢连杆的位置上分别安装有屋架连接板、山墙柱连接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一组所述钢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销轴与山墙柱连接板转动连接,钢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销轴与屋架连接板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连杆的安装方法如下:钢屋架与钢山墙抗风柱分别制作安装完成后安装钢连杆,通过其两端的第一连接销轴和第二连接销轴分别与山墙柱连接板、屋架连接板连接,通过钢连杆将钢屋架与钢山墙抗风柱连接完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屋架在竖向荷载如自重、风压的作用下产生竖向的位移时,通过钢连杆带动钢山墙抗风柱发生水平向位移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山墙抗风柱与钢屋架的连接节点通过设定钢连杆的长度,使得当钢屋架发生较大竖向变形时,钢山墙抗风柱的水平向位移较小,从而减少钢屋架发生较大变形时对钢山墙抗风柱的不利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屋盖的抗风柱与屋盖连接节点,适用于大跨度钢结构中,能够满足在屋架大变形情况下,钢山墙抗风柱受力向屋架系统的传递,同时钢山墙抗风柱也不会限制屋架的变形,具有结构受力明确,安全可靠的特点,同时,便于施工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屋架与山墙柱连构造节点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常规屋架与山墙柱连构造节点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钢连杆的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66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