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的立体车库的充电防护装置与立体车库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1995.0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5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贤;段大鹏;李香龙;潘鸣宇;孙舟;张振德;迟忠君;李卓群;陈振;赵宇彤;袁小溪;刘祥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53/60;H02J50/10;E04H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霍文娟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无线 电能 传输 立体车库 充电 防护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的立体车库的充电防护装置与立体车库。该装置包括发射线圈;接收线圈;感应器,安装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用于检测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是否存在异物。本方案中,由于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设置了感应器,感应器可以检测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是否存在异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检测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是否存在异物的问题。现有的立体车库有线充电系统极易产生绕线,充电线极易摩擦,破损,引起安全问题,本方案的无线充电方式弥补了有线充电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的立体车库的充电防护装置与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针对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采用触滑线模式,但是该模式功率不能太大,且触滑接触装置比较危险,会带来安全风险。
第二种:采用无线充电方式,如图1所示,在立体车库的固定框架80上安装发射线圈,在载车板90上安装接收线圈,然后将接收线圈的电能转化为电动汽车充电能量。
但是,目前的无线充电方式中,由于无线发射线圈和无线接收线圈之间有一定距离,在启动充电的时候,如果在发射线圈与充电线圈之间有异物,比如金属材料等,将会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形成涡流,会损毁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甚至会导致系统损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的立体车库的充电防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检测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是否有异物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的立体车库的充电防护装置,包括:发射线圈;接收线圈;感应器,安装在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用于检测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是否存在异物。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为红外光栅。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防护装置还包括:高频发射组件,与所述发射线圈通信;无线信号传输模块,与所述接收线圈通信;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高频发射组件、所述无线信号传输模块和所述感应器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防护装置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防护装置还包括变压器、低压配电系统和配电柜,所述变压器与所述低压配电系统通信,所述低压配电系统与所述配电柜通信,所述配电柜与所述高频发射组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防护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控制器通信。
进一步地,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并进行身份识别和验证。
进一步地,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建立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的充电逻辑。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根据待充电车辆的性能,调整充电策略。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包括任意一种所述的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的立体车库的充电防护装置。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设置了感应器,感应器可以检测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是否存在异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检测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是否存在异物的问题。现有的立体车库有线充电系统极易产生绕线,充电线极易摩擦,破损,引起安全问题,本方案的无线充电方式弥补了有线充电的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采用无线电能传输的立体车库的充电防护装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19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