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羊肚菌(Morchella spp)周年化生产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15026.4 | 申请日: | 2021-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8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赵琪;吕梦岚;杨祝良;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60;A01G18/69;A01N47/30;A01N43/40;A01P21/00;F16H25/24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吴从吾 |
地址: | 65020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羊 morchella spp 周年 化生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羊肚菌周年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栽培基质预处理→上培育装置→播种→菌丝及分生孢子培养→抑蕾剂抑制原基→原基诱导→原基促进剂促进原基分化→幼菇管护→采收→栽培基质下架及菇房处理等步骤;所述的抑制原基:采用抑蕾剂喷洒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上;所述的抑蕾剂为所述的原基分化剂为:或与三十烷醇的混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工厂化管理方法,包括栽培模式及工厂化管理。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羊肚菌周年化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所有真菌的总称(包含了约80余个物种),因其形状近似羊肚而得名,在我国还有蜂窝蘑、羊肚菜、羊肚蘑、蜂窝菌、包谷菌等俗称(赵琪2018)。羊肚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硒、有机锗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位于世界四大名菌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不过,随着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深入研究,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迈向了产业化。羊肚菌播种面积从2003年100余亩扩大到2018年14万余亩。栽培范围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扩大到除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所有省(市)区。发明人对2019-2020年全国15万余亩的播种面积统计看,至少有2/3的播种面积“出菇少”或“不出菇”,超过80%的从业人员没有获得理想的“收益”,甚至“血本无归”。
上世纪80年代,美国Ower等在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探索过程中首次获得突破,并实现工厂化栽培(US4757640)。2005年DNP公司在美国密歇根州建造了庞大的食用菌生产工厂,每周生产约3000磅羊肚菌。2008年DNP公司的羊肚菌生产遇到了产量不稳定的技术难题,并且一直无法解决而停产。因此,商品化生产羊肚菌子实体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2014年至今,我国许多单位或个人都尝试进行羊肚菌工厂栽培,如:《羊肚菌工厂化生产方法》(CN 103782802 A)、《一种筐式工厂化栽培羊肚菌的方法》(CN 110122170 A)、《一种羊肚菌工厂立体栽培方法》(CN 110771425 A)、《一种羊肚菌工厂化后补营养》(CN 105009935A)、《梯棱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方法》(CN 106818215 A)。但时至今日,仍未见上述工厂化的羊肚菌产品投放市场,其原因主要在于机械化程度低、单位成本高、劳动力强度大和工艺流程不清晰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根据本申请人多年来对我国羊肚菌属的种质资源调查、物种多样性、系统学和栽培研究结果(赵琪等,2007,2009,2012,2017a,b,c,d,e,2018,Du et al.2012a,b,2014,2016,2019),提出本发明,提供一种羊肚菌周年化生产方法,解决现有羊肚菌“农法栽培”技术中周期长、环境不稳定、栽培基质(土壤)差异大的和产量不稳定等技术问题,降低了种植风险;同时完善了现有工厂化报道中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低、效益低、工艺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实现了周年出菇,保障了市场端供给,加速了羊肚菌品种选育进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羊肚菌周年化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栽培基质预处理及上培育装置、播种、菌丝及分生孢子培养、抑制原基、原基诱导、原基分化及幼菇管护和采收等步骤;
所述的抑制原基:采用抑蕾剂喷洒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上;所述的抑蕾剂为
所述的抑蕾剂用量为1-500ppm。
还包括添加营养基质步骤:播种3-10天后,每平方米添加高压或常压灭菌后、栽装或瓶装的培养基质2~10kg。
所述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培养步骤为:添加营养基质后,控制栽培基质湿度53~63%,栽培基质温度10~20℃,菇房温度10~25℃,空气湿度60~80%,二氧化碳浓度400~3000ppm,发菌培养25~45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50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