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构建责任树模式通用代码框架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8472.2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2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谢伟;李耀;彭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众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8/30 | 分类号: | G06F8/30;G06F8/36;G06F8/71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12 | 代理人: | 李龙 |
地址: | 432200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构建 责任 模式 通用 代码 框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构建责任树模式通用代码框架的方法及装置,属于框架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的众链贷服务接口对线上化已有多渠道业务进行开展的问题。本发明将服务接口拆分为多个独立任务,将每个独立任务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链式结构,其中,多个独立子任务包括参数校验、OCR验证、身份核查、要素鉴权和风控准入;融合策略模式和优化后的责任链模式,形成能完成业务任务的逐级委托,或在任一级选择不同的下游节点进行业务任务处理的责任树;基于责任树模式和业务任务为众链贷产品的客户准入服务,将客户准入服务的服务接口抽象出一个通用框架。本发明用于构建责任树模式通用代码框架。
技术领域
一种构建责任树模式通用代码框架的方法,用于构建责任树模式通用代码框架,属于框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供应链金融产品涉及行业众多,由于业务特点,面临流程多样性,独特性,复杂性,在系统研发和渠道对接上的标准化一直是老难题。大多数系统面对市场需求多变,产品开发设计上只能在原代码上做大量堆砌或者简单配置,无法做到多维度扩展,差异化的隔离,日积月累代码中充满if-else,臃肿不堪,如图1所示,给项目开发和维护带来巨大困难。
银行的线上贷款主要以互联网模式运营、以供应链金融为主体,百分之九十的业务线上开展。线上贷款涉及行业众多,以商贸、旅游、医药、制造业为主。不同行业,客户群体不一样,意味着该产品存在上述痛点。
并且在各渠道场景下,现有的线上贷款的服务接口还面临以下问题:
1.对线上化已有多渠道业务进行开展,服务接口升级时,不能兼容老版本正常运行的问题;
2.线上服务接口错综复杂,臃肿不堪,接口版本执行不稳定性和性能较差问题;
3.接口服务执行策略单一,无法支撑线上灵活多变问题;
4.面对新平台对接只能从评审及测试进行把关,造成整个项目实施周期拉长,成本增加,无法做到“敏捷开发”,即无法根据服务接口方法参数不同,进行任务编排和策略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建责任树模式通用代码框架的方法,解决现有的线上贷款服务接口对线上化已有多渠道业务进行开展,服务接口升级时,不能兼容老版本正常运行的问题;以及无法根据服务接口方法参数不同,无法组合进行任务编排和策略选择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构建责任树模式通用代码框架的方法,包括:
责任链模式优化:
将服务接口拆分为多个独立任务,将每个独立任务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链式结构,其中,多个独立任务包括参数校验、OCR验证、身份核查、要素鉴权和风控准入,服务接口即指业务代码;
优化模式组合成责任树模式:
融合策略模式和优化后的责任链模式,形成能完成业务任务的逐级委托,或在任一级选择不同的下游节点进行业务任务处理的责任树;
抽象代码形成框架:
基于责任树模式和业务任务为众链贷产品的客户准入服务,将客户准入服务的服务接口抽象出一个通用框架。
进一步,所述责任树模式优化具体如下:
首先将业务代码拆分为多个独立任务,拆分后的独立任务包括OCR验证、身份核查、要素鉴权和风控准入;
将各项独立任务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链式结构,即得到将业务任务逐级向下游节点执行的责任链。
进一步,优化模式组合成责任树模式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策略模式,对优化后的责任链模式中责任链中的各独立任务进行横向扩展,将各独立任务横向扩展为多个实现版本,得到多版本的独立子任务,即得到能完成业务任务的逐级委托,或在任一级选择不同的下游节点进行业务任务处理的责任树,其中,策略模式是指基于不同的场景,各独立子任务会存在多个实现版本,各实现版本中包括路由的配置规则,独立子任务为抽象处理者或策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众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众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84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