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7895.2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3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代峻峰;崔永伟;何海英;李合清;孙维东;苏凯;王国梁;许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七局总承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0/10;C04B18/16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鼎万策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9 | 代理人: | 黄照倩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浆 包裹 强化 透水 再生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建筑材料混凝土技术领域。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按单位体积质量计算,包括以下原料:水泥325~375kg/m3、粉煤灰100~150kg/m3、10~20mm强化后的再生粗骨料600~700kg/m3、5~10mm强化后的再生粗骨料300~350kg/m3、水胶比0.28~0.32;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7~0.9%,增稠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23~0.27%;所述水泥及粉煤灰均为胶凝材料。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一,通过用水泥与硅灰组成的浆体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步骤二,对各原料进行称量;步骤三,将各原料搅拌混合;步骤四,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养护。上述方案能提高透水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减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混凝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逐年提升,其中废弃混凝土更是占比巨大。混凝土作为现今建筑业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废弃混凝土露天堆放,占用耕地、污染环境,造成许多安全隐患。
由于再生混凝土强度较低,干缩大、易开裂且耐久性较差,故难以推广应用。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制成的透水再生混凝土进行工程应用,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建设项目中,有利于构建绿色美丽、生态环保的环境。
现有相关技术存在利用再生骨料制备透水再生混凝土,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587766A,名称为“一种用于城市街道的透水再生混凝土”,该用于城市街道的透水再生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水泥18-25%、黄沙20-30%、碎石10-20%、粉煤灰2-8%、粘结剂20-30%、防冻剂5-15%,主要用于城市道路,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流失,降低施工成本。又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2430044A,名称为“一种抗氯离子侵蚀的透水再生混凝土及制备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抗氯离子侵蚀的透水再生混凝土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200-300份、砂子600-700份、碎石1000-1100份、再生骨料700-800份、粉煤灰80-150 份、矿粉60-100份、碳酸钙70-120份、纳米二氧化硅50-100份、橡胶粉40-80份、钢纤维 30-50份、增粘剂5-7份、减水剂3-5份以及水170-230份,通过降低再生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界面作用,提高界面过渡区的密实性以及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降低氯离子渗透的能力,从而提高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性能。
从现有技术中可以看出,对再生骨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能够重复利用废气混凝土,减少对砂石资源的过度开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但是,要想更好的将其推广应用到工程中去,如何强化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以提高透水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减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对石子的用量,同时减小雨水流失,降低施工成本;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泥浆包裹强化透水再生混凝土,按单位体积质量计算,包括以下原料:水泥325~375kg/m3、粉煤灰100~150kg/m3、10~20mm强化后的再生粗骨料600~700kg/m3、5~10mm强化后的再生粗骨料300~350kg/m3、水胶比0.28~0.32;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7%~ 0.9%,增稠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23%~0.27%;所述水泥及粉煤灰均为胶凝材料。
进一步的,再生骨料的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七局总承包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七局总承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78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