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方法、装置和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服务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5452.X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9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付易鹏;刘姿杉;崔潇;孟海军;曹小波;吕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9/48 | 分类号: | G06F9/48;G06F9/50;G06N1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陶俊洁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量子 计算 平台 任务 调度 方法 装置 服务器 | ||
本申请涉及量子云计算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方法,包括:获取量子云计算平台中待调度的任务,获取该任务对应的用户的类型;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根据用户的类型将子任务分配到预设的用户队列;对用户队列中的子任务进行调度。通过将用户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根据用户的类型将由量子云计算平台中待调度的任务分解成的子任务分配到预设的用户队列,然后对用户队列中的子任务进行调度,便于对不同的用户的子任务进行不同的调度,从而提高了量子云计算平台的任务调度灵活度。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装置及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量子云计算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方法、装置和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服务器。
背景技术
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量子计算机基于量子力学原理构建,量子态叠加原理使得量子计算机的每个量子比特能够同时表示二进制中的0和1。相较经典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呈指数级爆发式增长。量子计算在计算任务上具备指数加速能力,有望成为“后摩尔定律”时代新的计算形态。在量子计算尚未完全成熟和尚未规模普及的前提下,展示量子计算优势、吸引行业多方参与、发挥商业应用潜力是当前量子计算领域的重点关注方向。量子计算依托于经典信息网络,通过提供量子计算硬件与软件等普惠服务的量子云计算,成为量子计算呈现与发展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由于研发、购置量子计算机的成本极其昂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通过云平台开展量子计算服务,共享稀缺资源,探索适用于量子计算的行业应用,是较为切实可行的实现方式。
目前,量子计算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量子计算硬件、软件、配套平台的不断进步,量子计算对行业吸引力随之提升。而世界上量子云计算提供商非常有限,一方面由于高量子比特的真实量子计算系统资源非常稀缺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因为云端普惠服务会带来大量用户的访问需求,在此发展背景下,量子云计算的资源调度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量子云计算平台进行任务调度时所有用户遵循同一调用规则,任务的调度无法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灵活度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方法、装置和设备,以提高量子云计算平台的任务调度灵活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包括:获取量子云计算平台中待调度的任务,获取任务对应的用户的类型;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根据用户的类型将子任务分配到预设的用户队列;对用户队列中的子任务进行调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包括:量子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量子存储器,量子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上述的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服务器包括:上述的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的方法、装置和量子云计算平台任务调度服务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将用户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根据用户的类型将由量子云计算平台中待调度的任务分解成的子任务分配到预设的用户队列,然后对用户队列中的子任务进行调度,便于对不同的用户的子任务进行不同的调度,从而提高了量子云计算平台的任务调度灵活度。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54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