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施工深基坑支护的边坡固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03837.2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3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栗亮;张聪;吴丽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17/04;E02D5/34;E02D15/04;E02D31/00;E02D31/02 |
代理公司: | 鞍山顺程商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6 | 代理人: | 陈晴梅 |
地址: | 11403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施工 基坑 支护 固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施工深基坑支护的边坡固定方法,包括混凝土桩,所述混凝土桩的两侧均贴合设置有支护板,所述支护板外侧的上下两端均贴合设置有紧固板,所述紧固板的外侧转动安装有螺纹杆。本发明通过在混凝土桩的两侧增加支护板,并通过螺纹杆带动紧固板进行移动可将支护板贴合在混凝土桩的表面,而支护板中部的支撑块能辅助对支护板进行抵紧支撑,并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对支护板的支撑强度,而混凝土桩的顶部增加加固板与防水板,能对顶部进行支撑加固,同时第二支撑柱的底部插入混凝土桩内部,而第一支撑柱连同钎杆从顶板的顶部插入混凝土桩内部,可以有效的加强混凝土桩内部的结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施工深基坑支护的边坡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深基坑工程施工事故频发,而且事故一旦发生,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后果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预控措施不到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深基坑工程施工必须编制监理细则,明确深基坑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现场的检查要点,深基坑支护是指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深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档、加固与保护的措施,现有的深基坑支护由于整体结构较为单一,在长时间支撑时容易出现位移,而且结构稳定性较差,边坡支撑加固时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深基坑支护的边坡固定方法,具备结构稳定的优点,解决了整体结构较为单一,在长时间支撑时容易出现位移,而且结构稳定性较差,边坡支撑加固时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深基坑支护的边坡固定结构,包括混凝土桩,所述混凝土桩的两侧均贴合设置有支护板,所述支护板外侧的上下两端均贴合设置有紧固板,所述紧固板的外侧转动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左端的表面套接有竖板,位于下方所述紧固板外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竖板的外侧,所述竖板的外侧且对应螺纹杆贯穿的位置固定安装有螺纹块,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位于螺纹块的内部并螺纹连接,所述支护板外侧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外侧的内部插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远离支撑块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竖板的外部,所述混凝土桩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顶部的中心处贯穿设置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底部嵌入至混凝土桩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钎杆,所述混凝土桩的顶部贴合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水板,所述防水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下端嵌入至混凝土桩的内部,所述加固板的中部套接在第一支撑柱的表面,所述顶板的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远离滑块的一端与紧固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所述顶板顶部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顶板的内部且对应限位板的下方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竖板的上端延伸至移动槽的内部与限位板的底部固定安装。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桩的底部贴合设置有底板,所述竖板的底部位于底板的内部并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块靠近支护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锥形块,所述锥形块的一端贯穿支护板并嵌入至混凝土桩的内部。
优选的,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施工深基坑支护的边坡固定方法,其固定方法如下:
A、首先将底板置于地面上,将两个竖板的底部卡入底板内部并对其进行支撑,然后将混凝土浇注在两个竖板之间,静置一段时间使混凝土凝固成型;
B、将两个支护板贴合在混凝土桩的侧面,再将加固板连同防水板贴合在混凝土桩的顶部,并通过固定销对加固板进行固定;
C、随后将第一限位杆的一端与紧固板进行连接,再将顶板内部的移动槽卡在竖板的顶部,将限位板的底部与竖板的顶部进行连接,使顶板进行横向稳定;
D、当外框结构安装好后,再将第一支撑柱的下端穿过顶板与加固板,并插接至混凝土桩的内部,此时两侧的钎杆在混凝土桩的内部进行支撑,加强混凝土桩的强度与稳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38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