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吸湿排汗双面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02110.2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07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杨瑞华;杨广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B1/16 | 分类号: | D04B1/16;D04B1/14 |
代理公司: | 无锡承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73 | 代理人: | 张婷婷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吸湿 排汗 双面 针织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吸湿排汗双面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双面针织布,包括以下两个面料层:a)正面面料层,由涤纶织成多孔结构,用于排汗;b)反面面料层,由棉纱与粘胶纱合股交织,或是由棉粘胶混纺纱交织,形成线圈串套,用于吸湿。两个面料层中,反面由棉纱与粘胶纱这类短纤维形成的纱线提供快速吸湿功能。本发明采用棉、粘胶和涤纶纤维所纺成的环锭纺纱线和喷气涡流纺纱线经过针织,形成双层针面面料,达到快速吸湿排汗的目的。正面材料具有独特的多空隙结构,透气性佳,利于排汗;反面材料手感佳、吸湿性能好,在高效吸湿的同时提供滑爽肤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吸湿排汗双面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服用面料主要为机织和针织面料,其中针织面料采用一根或多根复合纱线成圈串套而成连续的有一定幅宽的面料,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简称PET纤维,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于1941年发明,是当前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聚酯纤维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且坚牢耐用、抗皱免烫、不粘毛。涤纶作为衣用纤维,其织物在洗后达到不皱、免烫的效果。
粘胶纱(spun rayon)以粘胶纤维(Viscose)为原料,是人造棉纱的一种,粘胶纱手感很好比较滑爽,穿着舒适。由于吸湿性好、穿着舒适、可纺性优良,粘胶纱常与棉、毛或各种合成纤维混纺、交织、用于各类服装及装饰用纺织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类服装对吸湿排汗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现有面料在有较好吸湿性能时往往不能排汗快干,吸汗后易紧贴皮肤,造成闷湿感和束缚感。
对于提高针织面料的吸湿排汗性能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中国专利202020055264.8提出采用三种纱线通过交织做成吸湿排汗机织面料,中国专利202010676677.2提出采用AB纱交织做成吸湿排汗机织面料;中国专利201921705397.9采用机织面料制作吸湿排汗面料,但是三者都依旧存在面料适用范围有限,对运动类服装不适用等问题。专利202010170778.2提出采用不同的面料缝制吸湿排汗的内衣。但是依旧存在裁剪复杂和服装制作过程繁琐等问题。专利201810767423.4提出采用不同类型3种长丝通过双面针织机制备单向导丝功能的的双面面料,但是依旧存在长丝服装覆盖率小,透光性强,不适合作为贴身单层衣服等问题。
因此,如何保证针织面料在现有的快速制备效率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吸湿排汗的特殊需求,成为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吸湿排汗双面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采用棉、粘胶和涤纶纤维所纺成的环锭纺纱线和喷气涡流纺纱线经过针织,形成双层针面面料,达到快速吸湿排汗的目的。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吸湿排汗双面针织布,所述双面针织布经双面针织机制成,包括以下两个面料层:
a)正面面料层,由涤纶织成多孔结构,用于排汗;
b)反面面料层,由棉纱与粘胶纱合股交织,或是由棉粘胶混纺纱交织,形成线圈串套,用于吸湿。
两个面料层中,反面由棉纱与粘胶纱这类短纤维形成的纱线提供快速吸湿功能。正面由涤纶提供高效排汗功能,该面料具有生产便捷但功能性强的特点。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面料层中,各纤维成分的重量比例为:涤纶:棉纱:粘胶纱=(30-45):(35-45):(20-30)。
进一步的,所述双面针织布透湿量为12000-13000g/m2·d,透气率为1350-1450mm/s,透湿时间为2.0-2.5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2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