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高灵敏度复合烟感低误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0540.0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6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山;项平川;方军丽;廖维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17/10 | 分类号: | G08B17/10;H04W4/38;G06N3/00;G06N3/04;G06N3/08;G06K9/62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6 | 代理人: | 吴小传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算法 灵敏度 复合 烟感低误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高灵敏度复合烟感低误报方法,通过对复合烟感构件硬件平台和智能算法两部分结合,硬件平台采用REM架构的LPC4078单片机系统配合温度传感器、离子式烟雾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完成烟雾原始数据的采集,将烟感装置利用无线网与云平台相连接,同时采集的原始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在云平台中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数据分析解算,当气体中有害烟雾量高于标准阈值时,烟感发生报警,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复合烟感的灵敏度,降低误报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火灾报警,火灾传感器的硬件与算法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高灵敏度复合烟感低误报方法。
背景技术
烟感报警器其实是烟感或烟雾报警器的别称,烟感报警器就是通过监测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防范的,内部采用离离子式烟雾传感器,离离子式烟雾传感器是一种技术先进,工作稳定可靠的传感器,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消防报警系统中,性能远优于气敏电阻类的火灾报警器。
烟感报警器的工作原理是红外发射管的红外光束被烟尘粒子散射,散射光的强弱与烟的浓度成正比,所以光敏管接收到的红外光束的强弱会发生变化,转化为电信号,最后转化成报警信号。报警器对烟雾感应主要由光学迷宫完成,迷宫内有一组红外发射、接收光电管,对射角度为135度。当环境中无烟雾时,接收管接收不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后续采样电路无电信号变化;当环境中有烟雾时,烟雾颗粒进入迷宫内使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发生散射,散射的红外光的强度与烟雾浓度有一定线性关系,后续采样电路发生变化,通过报警器内置的主控芯片判断这些变化量来确认是否发生火警,一旦确认火警,报警器发出火警信号,火灾指示灯(红色)点亮,并启动蜂鸣器报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烟感从安装开始极少被更换,烟感往往在固定的一个地方安装较长时间,而有时候烟感安装的时间较久,里面则会积有灰尘,当气流通过烟感时,灰尘很容易被吹起,由此烟感会误认为此是烟气,而正是因为对于安全性的考量,烟感中的传感器对极微小的烟雾粒子都很敏感,故而误触报警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如水蒸气之类的气也有可能引起烟感报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复合式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采用复杂净度高的传感器作为烟感进行探测,这一定程度上降低烟感了误报的率,但是依旧需要人工进行判别。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高灵敏度复合烟感低误报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高灵敏度复合烟感低误报方法,该方法分为硬件平台和智能算法两部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硬件平台采用单片机系统配合多种传感器完成烟雾原始数据的采集;
步骤2:将烟感装置利用无线网与云平台相连接,同时采集的原始数据传输至云平台;
步骤3:在云平台中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数据分析解算,当气体中有害烟雾量高于标准阈值时,烟感发生报警,当低于标准阈值时重复步骤1。
优选地,所述的系统采用REM架构的LPC4078单片机,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离子式烟雾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的云平台的超级系统采用.NET Framework+C#异构体系,应用.NETFramework丰富的展现组件,同时提高平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该平台分成业务支撑层、应用系统层、基础平台层、数据资源层。搭建出资源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云基础架构并进行相关的虚拟化、数据中心网络计算。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对系统调度、安全、资源的弹性管理和分配。
优选地,所述的应用层主要是通过.NET Framework组件实现通信调度的画面的全景化可视化展现,利用Visual Studio2010实现可视化系统的开发,该层提供了统一调用接口代理服务;
所述的业务支撑层主要为应用层与应用系统层之间的业务逻辑访问提供接口服务。应用系统层基于C#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接口管理及定时调度等中间件的开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05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空气电池测试系统
- 下一篇:一种铝锂合金用保护熔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