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点组的布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8344.4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86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吴裕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硅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20 | 分类号: | H04W16/20;H04W4/02;H04W4/80;H04W64/00;G01S5/14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思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51 | 代理人: | 王国亮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软件***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点 布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节点组的布署方法,其自主节点开始向另一端自动地进行遍历性测距,并在每次测距过程均根据测距数据更新一次第一数据库,从而在遍历性测距完成时便获得了主节点与所有子节点的通道间距,快速地完成了布署,工程量较小,有利于通过这些节点组并利用第一数据库的数据实现通道内的定位,且由于测距过程遍历了节点组的每个节点,因而测距误差较小,精准度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道定位领域,更具体来讲,涉及一种节点组的布署方法。
背景技术
通道,例如隧道常常发生需要施工或施救的情况,由于隧道较长且具有较强的通信屏蔽效果,因而难以对隧道中的车辆或人员进行定位。
业内提出了使用RFID技术在隧道中定位的构想,其主要通过装设于隧道内的RFID读头读取位于通信距离内的车辆或人员所携带的RFID标签来实现。这种方案需要事先测量并储存各RFID读头至隧道入口或出口的距离数据,以对RFID读头进行布署并为后续定位时的运算提供数据基础。但在实际实施时,由于隧道较长、RFID读头众多,工程量较大,使得上述布署几乎难以实现,进而也就难以实施上述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缺陷,提供一种节点组的布署方法,能够自动且快速地对初次安装于通道内的节点组进行布署,并获得节点组内主节点与各子节点的距离,以为利用这些节点在通道内进行定位提供数据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点组的布署方法,所述节点组位于通道内,并包括沿所述通道延伸方向间隔排布的若干节点;所述节点组中,任一节点与其相邻节点的绝对间距小于该节点与不相邻节点的绝对间距;所述节点组中,任意两相邻节点均在所述通道内界定出一具有直线段构造或曲线段构造的子通道,且所述节点组被配置为使得任一曲线段构造的子通道的曲率半径远大于界定出该子通道的两节点的绝对间距,以使任意两相邻节点的通道间距与绝对间距相等;所述节点组中,每一节点均适于至少对其相邻节点进行测距;所述节点组中,一个端节点被配置为主节点,其他节点均被配置为适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子节点;所述布署方法包括初次布署方法,其用于在节点组初次安装后获得所述主节点与所有子节点的通道间距,并包括:步骤1:主节点对其他子节点进行测距,并生成测距数据;其中,所述测距数据包括主测节点与被测节点的绝对间距;步骤2:主节点提取所述测距数据中与其绝对间距最近的子节点及该绝对间距,且以该绝对间距作为该子节点与主节点的通道间距,并生成第一数据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库用于储存所述主节点与其他子节点的通道间距;步骤3:主节点对第一数据库中距其最远的子节点发送测距指令;收到所述测距指令的子节点对其他节点进行测距并生成所述测距数据,且将该测距数据发回主节点;步骤4:主节点在每次收到子节点的测距数据后均提取其中与主测节点的绝对间距最近的新子节点及该绝对间距,且以该绝对间距作为该新子节点与该主测节点的通道间距并据其获得该新子节点与主节点的通道间距,以更新所述第一数据库;步骤5:主节点在每次更新第一数据库后均对其中距该主节点最远的子节点发送测距指令,使该子节点对其他节点测距并向主节点发回新的所述测距数据;步骤6:主节点在收到新的测距数据后无法更新第一数据库时,不再发送测距指令并完成初次布署。
进一步的,所述测距数据包含主测节点的编码,以及被测节点的编码和被测节点与该主测节点的绝对间距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数据库储存有各子节点的编码和该子节点与主节点的通道间距的对应关系;在所述步骤4中,每次收到某一子节点作为主测节点发回的所述测距数据时,主节点均通过如下方法更新所述第一数据库:步骤4a:在所述测距数据中查找未储存于现有第一数据库中的新子节点的编码,并基于查找所获得的至少一个新子节点,提取其中与主测节点的绝对间距最近的新子节点及该绝对间距,且以该绝对间距作为该新子节点与该主测节点的通道间距;步骤4b:根据所述测距数据所包含的主测节点的编码,在现有第一数据库中调取该主测节点与主节点的通道间距;步骤4c:将所述新子节点的编码和该新子节点与主节点的通道间距的对应关系储存于所述第一数据库,以完成该第一数据库的更新;其中,所述新子节点与主节点的通道间距等于该新子节点与该主测节点的通道间距与该主测节点与主节点的通道间距的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硅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硅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83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