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针刺装置、无损伤针及输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8272.3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1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菁;熊文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美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A61M5/32;A61M5/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项凯 |
地址: | 21501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刺 装置 损伤 输液 | ||
本发明涉及医用物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针刺装置、无损伤针及输液装置,包括:端盖结构,套设在出液口处折弯的针上并可拆卸地安装在用于固定针的固定座上;端盖结构具有容纳腔,端盖结构上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设置的针孔;端盖结构适于沿针的外壁从靠近固定座的一端滑动至远离固定座的另一端,以使针尖穿过针孔并限位在容纳腔内;针孔的半径大于等于针的半径,且小于出液口的端面与针的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容纳腔的半径大于针孔的半径,且大于等于出液口的端面与针的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使针尖稳定的固定在容纳腔内,同时由于减少了挡板与复位弹簧的安装,简化了端盖结构的设置,降低总体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物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针刺装置、无损伤针及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无损伤针一般用于医用输液中,与植入式给药装置(例如输液港)配合使用,通过无损伤针和植入式给药装置将药液输入患者身体,以对患者进行治疗。无损伤针在使用完后,由于针尖锐利且裸露,容易刺伤医护或其他人员,另外,使用过的无损伤针应避免被二次使用,需对无损伤针进行特别处理。
底座和具有容纳空间的端盖结构,针固定在底座上,使用前,端盖结构套设在针上并可拆卸地固定在底座上。使用后,将端盖结构沿着针的外壁滑移至针尖处,以使针尖进入到端盖结构的容纳空间中,端盖结构内设置挡板,在针尖进入收纳空间后,挡板通过复位弹簧的推动将端盖结构上供针尖通过的通孔遮挡住,使针尖在受外力作用时无法从端盖结构的通孔中再次穿出,以实现将针尖封存,避免刺伤人员以及防止被二次利用的效果。
但无损伤针体积小,因此对应的端盖结构体积小,在端盖结构有限的体积内部再设置挡板和复位弹簧以及与两者配合的限位结构等,使得无损伤针端盖结构整体结构复杂,制造及装配难度大,带来的总体成本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现有防针刺装置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防针刺装置,包括:
端盖结构,套设在出液口处折弯的针上并可拆卸地安装在用于固定针的固定座上;
所述端盖结构具有容纳腔,所述端盖结构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设置的针孔;所述端盖结构适于沿所述针的外壁从靠近所述固定座的一端滑动至远离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以使针尖穿过所述针孔并限位在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针孔的半径大于等于所述针的半径,且小于所述出液口的端面与所述针的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所述容纳腔的半径大于所述针孔的半径,且大于等于所述出液口的端面与所述针的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
优选地,所述容纳腔的壁面适于与所述出液口的端面抵接。
优选地,所述端盖结构包括:底座,其上开设所述针孔;限位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座上开设所述容纳腔;背向所述针孔的所述限位座上开设连通所述容纳腔的限位通道。
优选地,所述限位通道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出液口处的折弯段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卡接柱,所述限位座与所述卡接柱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卡接柱内壁面和所述限位座外壁面中的一个设置有卡位凸起,另一个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凸起卡接在卡接槽内。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导向块,适于嵌设在所述固定座的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针孔的内壁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壁面在所述针孔的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相接或部分重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无损伤针,包括上述的防针刺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输液装置,包括上述的无损伤针,软管,与针连通;锁紧接头,与所述软管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止流阀,设置在所述软管上;导管座,套设在所述软管的一端,且连通所述锁紧接头和所述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美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美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8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足端结构及足式机器人
- 下一篇:共振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