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于装配的臭氧发生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6277.2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8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创环臭氧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十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91 | 代理人: | 黄云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于 装配 臭氧发生器 | ||
本发明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装配的臭氧发生器,包括中空夹层管,所述中空夹层管包括夹层管本体,夹层管本体内成型有密闭的夹层通道,夹层管本体上成型有进气口、出气口,夹层通道通过进气口、出气口与外部相连通,中空夹层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电极,中空夹层管的内侧壁上设有内电极;所述中空夹层管的材质为玻璃;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合理、便于装配,而且能够更好地产生臭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装配的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O3)的装置,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大多采用电晕法产生臭氧,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在两块相隔一定距离的电极板之间加上交变的高压电源,两电极板之间放置玻璃或陶瓷等介电体,当交变高压电作用于两电极板时,两电极板间将发生放电现象,此时放电空间流动的氧气在放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出现游离的氧原子,氧原子再与氧气反应生成臭氧。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0820201729.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管状的臭氧发生器,包括作为介电体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内、外侧分别是内、外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是外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的圆钢,内电极在靠近两头的圆周上各设有环形凹槽,凹槽上设有密封圈,玻璃管与内电极之间间隙由两头的密封圈前后封闭,形成臭氧发生腔,所述内电极的前后端还分别设有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外开口位于内电极端面,气体通道的内开口位于密封圈内侧的内电极表面,所述外电极是紧密包覆于玻璃管外表面的电极片;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大多包括较多的零部件,不仅结构复杂,而且不便于装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便于装配的臭氧发生器,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合理,而且便于装配,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各种使用场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便于装配的臭氧发生器,包括中空夹层管,所述中空夹层管包括夹层管本体,夹层管本体内成型有密闭的夹层通道,夹层管本体上成型有进气口、出气口,夹层通道通过进气口、出气口与外部相连通,中空夹层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电极,中空夹层管的内侧壁上设有内电极;所述中空夹层管的材质为玻璃。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中空夹层管为圆管状结构,中空夹层管在其径向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同心双圆环形,夹层通道在中空夹层管径向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夹层管本体在其进气口位置处设有进气嘴,夹层管本体在其出气口位置处设有出气嘴,进气嘴、出气嘴、夹层管本体三者之间为一体式结构。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进气嘴、出气嘴的材质均为玻璃。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夹层管本体的外侧设有散热器,外电极夹设于夹层管本体与散热器之间,散热器包括罩设于夹层管本体外侧顶部的上散热块、罩设于夹层管本体外侧底部的下散热块,上散热块与下散热块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接。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上散热块和/或下散热块一体成型有安装部,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中空夹层管的内侧设有电极弹簧。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进气口、出气口分别设置于中空夹层管外侧两端上,进气口的中心轴线与出气口的中心轴线之间呈45-90度。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夹层通道的厚度为0.5-1mm。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便于装配的臭氧发生器,包括中空夹层管,所述中空夹层管包括夹层管本体,夹层管本体内成型有密闭的夹层通道,夹层管本体上成型有进气口、出气口,夹层通道通过进气口、出气口与外部相连通,中空夹层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电极,中空夹层管的内侧壁上设有内电极;所述中空夹层管的材质为玻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创环臭氧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创环臭氧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62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