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及浇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6800.3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0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付松;张雪峰;赵利忠;李智;刘孝莲;石振;严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1/119 | 分类号: | B22D11/119;B22D1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陈勇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磁性材料 速凝铸带用 中间 浇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及浇注方法,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包括上级中间包、下级中间包和过滤装置,上级中间包为漏斗状,其底部开有直线型的出液缝隙;下级中间包包括容液槽和拦液坝,拦液坝与容液槽的底板间形成成型缝隙;上级中间包内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部开有多个过滤孔,过滤孔的孔径大于出液缝隙的宽度。熔液注入上级中间包内的过滤装置,从过滤孔流出时,大块的浮渣被过滤孔拦截,留在过滤装置内,不会影响出液缝隙和成型缝隙,如此能避免大块的浮渣堵塞熔液流通通道,确保产品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浇注方法在浇注过程中及时分离大块的浮渣,避免大块的浮渣过多堵塞熔液流通通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工具及浇注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及浇注方法。
背景技术
感应熔炼浇铸是制备金属合金尤其是稀土磁性材料的重要工艺。为了抑制杂相析出和成分偏析,提高材料的综合磁性能和一致性,往往采用铸带法提高冷却时冷却速率,并得到厚度均一和成分均匀的甩带。由于稀土等原材料容易氧化,同时稀土金属与坩埚中氧化铝反应形成稀土氧化物,共同导致坩埚中金属熔液的上层往往漂浮有大块的浮渣。特别是近年来,稀土磁性材料回收利用增多,大部分块体材料去除表面镀层后会直接投入到熔炼炉中熔化回收,而其氧、碳等杂质含量明显高于原材料,所以熔液上的浮渣更多,在压制成带前,需除去熔液上的浮渣。
一些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公开号为CN109248994A公开的名称为“一种薄带的铸造装置及薄带的铸造方法”的发明专利,其至少包括熔炼炉、冷却辊和用以将所述熔炼炉内熔融的熔液供给到所述冷却辊的供给装置,所述供给装置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间设有出液通道,出液通道上设置一挡板,并形成一蓄液池。该专利利用供给装置(即中间包)形成蓄液池,使得熔炼炉内熔融的熔液在到达冷却辊前先在蓄液池内蓄积,使浮渣漂浮,挡板限制了出液通道的高度,使蓄液池中下方的熔液流至出液口,到达冷却辊,蓄液池中上方的浮渣则被拦住。这种中间包结构存在一定不足:为了保证蓄液高度和熔液通过量,坝与底板的缝隙有限,液体流动推动大块浮渣,导致其卡死在缝隙并吸引更多的小浮渣,易造成出液通道大面积堵死,一方面降低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容易引发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及浇注方法,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能拦截稀土磁性材料熔液中大块的浮渣,避免大块的浮渣堵塞熔液流通通道,确保产品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浇注方法能在浇注过程中及时分离大块的浮渣,避免大块的浮渣过多堵塞熔液流通通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包括上级中间包和下级中间包;上级中间包为漏斗状,上级中间包底部开有直线型的出液缝隙;下级中间包包括容液槽和拦液坝,拦液坝与容液槽的底板间形成成型缝隙;
上级中间包内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底面板和2个侧面板,过滤装置配合设置在上级中间包的侧板间,侧面板上开有多个过滤孔,过滤孔的孔径大于出液缝隙的宽度。
本方案的稀土磁性材料速凝铸带用中间包,坩埚中的熔液注入上级中间包内的过滤装置,侧面板上开有多个过滤孔,熔液在过滤装置内蓄积,浮渣漂浮在熔液上方,熔液从过滤孔流出,大块的浮渣被过滤孔拦截,留在过滤装置内,从过滤孔流出的熔液从上级中间包底部的出液缝隙流出,从出液缝隙流出的熔液进入下级中间包,最后从成型缝隙流出到达冷却辊,由冷却辊旋转铸造成甩带。大块的浮渣被过滤孔拦截,留在过滤装置内,不会影响出液缝隙和成型缝隙,如此能避免大块的浮渣堵塞熔液流通通道,确保产品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孔自侧面板内向外朝下倾斜。浮渣在过滤孔的限制和浮力的作用下,其上浮方向与熔液的流动方向相反,降低了浮渣堵塞过滤孔的概率,有利于确保过滤装置的正常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68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