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二阶搅拌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5020.7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5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邓鹏;杨文汐;黄靓;高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40/00 | 分类号: | C04B40/00;C04B28/00;B28C5/00;C04B14/06;C04B14/28;C04B14/02;C04B18/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骨料 混凝土 搅拌 技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二阶搅拌技术,具体步骤包括:纳米材料与溶有表面活性剂的自来水搅拌成纳米材料分散液;水泥、天然骨料及再生粗骨料混合干拌后,再加入所需的全部混凝土拌合水进行搅拌;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纳米材料分散液,搅拌后所成纳米材料改性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本发明通过将纳米材料分散后同所有混凝土拌合物混合,填充孔隙结构,密实水泥与骨料间的界面过渡区,使制得的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在坍落度、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方面均有所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二阶搅拌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再生混凝土的制备和使用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相较于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存在更多的界面过渡区,附着旧砂浆的高孔隙率、微裂缝,使其颗粒变弱、微观结构松弛,其强度、延性、耐久性均相对弱势,目前对于再生混凝土性能改善的研究和技术手段尚为有限。
纳米材料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凭借其纳米级尺寸的水泥基结构填充作用及火山灰效应,可以减少混凝土孔隙率、加速水化反应、密实水泥与骨料间的界面过渡区,有效提高了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工作性能。通过采用二阶搅拌技术,使纳米材料分散液与混凝土拌合料融合,可有效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
目前国内现有的纳米材料增强再生混凝土搅拌技术中,一般还会掺入其他材料,如现有专利号为201610496305.5的一种碳纤维复合石墨烯增强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通过掺入纳米材料石墨烯和纤维材料纳米碳纤维进行搅拌,制备的混凝土更加密实,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都有很大提高;现有专利号为201910658557.7的一种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方法,利用纳米二氧化硅填充再生骨料内部孔隙,增强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现有专利号为202010691541.9的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纳米强化方法及得到的强化再生骨料,该纳米强化方法通过二次搅拌工艺和粉煤灰材料改善和加强再生骨料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界面强度,但需要将再生粗骨料原料在纳米碳酸钙溶液中浸泡30-60min。
以上结果查询显示,目前的方法多为使用纳米材料与其他掺料复合增强再生混凝土性能,用料繁杂,花费较高且所用再生粗骨料仅为再生混凝土骨料。而再生砖骨料的吸水率及压碎指标等性能参数不同于再生混凝土骨料,譬如再生砖骨料的孔隙率、吸水率及压碎指标均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纳米材料改性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二阶搅拌技术,不掺入其他协同增强材料,搅拌工艺简单,用时短,使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性能显著增长,不仅可以满足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推广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保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二阶搅拌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搅拌步骤,将水泥、天然骨料和再生骨料与全部拌合用水搅拌后,与纳米材料分散液拌合,达到提高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压强度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二阶搅拌技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阶段:(1)制备纳米材料分散液:纳米材料与溶有表面活性剂的自来水搅拌60秒,制成纳米材料分散液;(2)制备混凝土拌合物:先把水泥、天然骨料及再生粗骨料混合干拌30秒,再加入所需的全部混凝土拌合水搅拌30秒;
第二阶段: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纳米材料分散液,搅拌90秒后所成纳米材料改性的含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拌合物;
所述第一阶段的两个制备过程可同时进行,也可先后进行。
所述纳米材料为10克的纳米二氧化硅或纳米碳酸钙或1克的多壁碳纳米管。
所述活性剂为6克的GA表面活性剂。
所述第一阶段制备纳米材料分散液时,需将6克的GA表面活性剂预先溶解在200克水中并搅拌均匀,再放入纳米材料,手动快速搅拌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50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