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5G电力的鉴权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2059.3 | 申请日: | 2021-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6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龙;张国翊;洪丹轲;张思拓;黄山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06 | 分类号: | H04W12/06;H04W12/069;G06F21/46;G06F21/60;G06Q50/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卓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77 | 代理人: | 刘栋栋 |
地址: | 5105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力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5G电力的鉴权方法及系统,通过网关接收用户终端的服务建立请求,其中,所述服务建立请求中携带所述用户终端身份标识的加密数据;所述网关从所述接入请求获取所述身份标识,并判断所述身份标识与存储的身份标识是否一致,若一致,则向服务器发送携带所述服务建立请求的鉴权请求;所述服务器对所述鉴权请求进行鉴权认证,若通过鉴权认证,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建立服务请求。优点:具有加密策略的身份标识等,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访问请求,可以拒绝访问,这样具备防攻击的效果,鉴权可靠性高,鉴权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5G电力的鉴权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5G作为未来与电网强相关的网络,围绕“网络可协同,技术用的好,终端管的住,通道够可靠,业务可保障,平台更开放,成本可接受”的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业务接入、通信适配层、网络层、支撑系统、安全接入体系,支撑智能电网数字化转型。本次项目将通过“融合5G的智能电网端到端融合网络架构”作为顶层设计,从“融合组网、管理协同、统一安全、标准化体系”四方面对各层建设进行指导。通信适配层将重点考虑适配5G的电力终端及面向泛在业务接入的5G通信终端模组的研制。网络层将考虑5G网络与电力通信网的融合问题及相关高性能转发技术,以支撑5G对电力业务的高可靠承载。支撑系统将5G及电力无线通信进行统筹管理,同时,通过切片敏捷管控技术的研究,实现电网企业对5G网络切片的高效管理。
在安全接入体系方面,本项目将根据网络的分层,体系化地给出终端、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解决方案。最终支撑数字电网转型的四大平台建设及发展。然而,现有技术的鉴权没有加密策略的身份标识等,无法拒绝不符合条件的访问请求,容易遭受攻击,鉴权效率及可靠性低。
针对上述这种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5G电力的鉴权方法及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其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5G电力的鉴权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其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5G电力的鉴权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网关接收用户终端的服务建立请求,其中,所述服务建立请求中携带所述用户终端身份标识的加密数据;
所述网关从所述接入请求获取所述身份标识,并判断所述身份标识与存储的身份标识是否一致,若一致,则向服务器发送携带所述服务建立请求的鉴权请求;
所述服务器对所述鉴权请求进行鉴权认证,若通过鉴权认证,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建立服务请求。
优先地,所述网关从所述接入请求获取所述身份标识,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网关使用椭圆曲线私钥对用户终端携带的所述加密数据进行解密获取用户证书,并对所述用户证书进行解析获得所述用户终端的身份标识。
优先地,所述判断所述身份标识与存储的身份标识是否一致,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网关对所述用户证书与预存储的用户证书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析比较结果得到解析后的用户证书中的动态特征描述码是否一致。
优先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用户终端确定服务关系,并根据接收的所述服务建立请求将相应的服务资源通过所述网关返回至所述用户终端。
优先地,所述根据接收的所述服务建立请求将相应的服务资源通过所述网关返回至所述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服务器从所述鉴权请求中解析出请求业务的数据类型;
根据所述请求业务的数据类型为文本或图像类型,则用所述文本或图像类型对应的公私密钥对的椭圆曲线私钥,对所述业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后通过所述网关返回至所述用户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20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