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HALBACH结构的多极磁环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7228.4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0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少杰;王林梅;程玲莉;朱晓宇;何博;邹杨;袁涛;王敬东;谭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F41/02 | 分类号: | H01F41/02 |
代理公司: | 绵阳市博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5 | 代理人: | 黎仲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halbach 结构 多极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HALBACH结构的多极磁环的制备方法,属于粉末冶金工艺制备技术领域,其工序包括制备粉体、成型和等静压烧结,其中,所述成型工序采用径向取向或对角线取向的成型方法;本发明采用常规的两极取向成型压机,利用径向取向或对角线取向的成型方法,大大提高了材料取向度,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磁性能;通过等静压将多块生坯拼接,烧结成整环,提高了磁环机械性能,大大缩减了后加工工序,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使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冶金工艺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HALBACH结构的多极磁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永磁体在微电机、微波器件、电真空器件、磁力传动、传感器、仪器仪表、5G通讯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永磁电机因体积重量、效率、控制性等方面的优势,在军用器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极磁环广泛应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交流无刷同步电动机,以及延伸产品中,如导弹和炮弹舵机平衡电机,用以调整炮弹运行姿态,其次在民用方面也有很大应用市场,如无人机、航模等。
多极磁环可以分为粘结多极磁环和烧结多极磁环,粘结多极磁环磁性能较低,磁能积约只有烧结制备材料的四分之一。烧结多极磁环从制备工艺来讲,分为瓦形拼接、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辐向取向、HALBACH结构的极取向磁环等。其中,以HALBACH结构的极取向多极磁环综合性能最优。表现在HALBACH结构具有聚磁效应,表面磁通密度近似正弦波态,磁极磁性很强,提高了磁环的整体磁性能,相同体积尺寸的多极磁环可以减轻磁环重量,从而提高了电机的性能,实现电机高性能化、轻量化。
关于多极磁环制备,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如中国专利申请201910491353.9,200910241438.8,201920851182.1,200320120101.X等等,从这些文献可知,现有的多极磁环制备方法中,瓦形拼接较为普遍,永磁铁氧体多极磁环多采用辐向取向多极磁环一次成型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0320120101.X以各向异性烧结钕铁硼磁体为每个极,采用导磁材料为磁环骨架,以耐热树脂层为粘结层,形成整环,以此来提高取向度,但该方法增加了磁环骨架,磁环体积重量大大增加,与轻量化的发展趋势不符。中国专利200910241438.8、201910491353.9、201920851182.1采用多极取向成型压机一次成型,多仅针对更易成型的永磁铁氧体,且该方法成型生坯轴向密度梯度大,烧结毛坯极可能变形,且薄壁环极易开裂,成品率不高;
具体而言,比如申请号为201910491353.9的中国专利申请,采用多极成型夹具整体成型取向,其成型取向取向度不高,大多针对取向磁场要求较低的永磁铁氧体,该方法成型生坯轴向密度梯度大,且成型夹具较为复杂,制造费用昂贵,多极间不能通用;又比如申请号为201210361026.X的中国专利申请,通过初压得到径向取向的初坯磁瓦,进行二次初压得到拼接磁环初坯,成型夹具复杂,对成型压机要求高,薄壁环后续等静压、烧结过程极易开裂,成品率不高,很难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基于HALBACH结构的多极磁环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HALBACH结构的多极磁环的制备方法,其工序包括制粉、成型和等静压烧结,其中,所述成型工序采用径向取向或对角线取向的成型方法。
具体方法为:
首先将粉体于无氧工艺下成型为径向取向或对角线取向的成型生坯,然后将四个或多个生坯进行拼接并封装;
将封装好的生坯进行等静压工序,促使初坯小块间紧密结合,初步形成整体成型生坯;
烧结工序装料时成型生坯拼接面垂直于底面竖直摆放,以达到各个拼接面受力均匀,通过高温烧结,各拼接的成型毛坯之间完全固溶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毛坯。
本专利通过常规的成型压机初压形成径向取向初坯,通过二次等静压形成整体初坯,再通过后续工序得到整体磁环,成型过程简单,易于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72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