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控制单元和电池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6014.5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4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千寻;庄田隆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蔚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控制 单元 系统 | ||
电池控制单元包括切换单元、系统控制器和控制单元。切换单元在对应电池放电的连接状态和对应电池不放电的非连接状态之间切换。系统控制器限制流经处于连接状态的电池的放电电流,以便不超过放电电流限制值中最小的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在放电电流限制单元限制放电电流之前,控制单元从具有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的电池依次切换到非连接状态。此外,在处于连接状态的电池变为一个之后,控制单元将所有电池切换到连接状态,然后从被确定为达到放电终止状态的电池依次将电池切换到非连接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控制单元和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存在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电池而配置的电池系统。多个电池的劣化由于例如制造的变化或操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靠近热源的电池迅速劣化,而远离热源的电池缓慢劣化。
为此,在充电和放电期间已经劣化的电池首先达到充电和放电终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电池有剩余容量,也必须停止充电和放电,并且电池容量不能用完。因此,已经提出了一种系统,其中已经达到充电终止状态的电池被旁路并从充电电路断开,并且没有达到充电终止状态的电池的充电被继续(专利文献1)。类似地,在放电期间,可以考虑这样的电池系统,其中已经达到放电终止状态的电池被旁路并且从放电断开,并且没有达到放电终止状态的电池的放电被继续。
顺便提及,为了防止电池的劣化,当电池的充电状态变低时,考虑执行放电电流限制以限制放电电流。当放电电流受到限制时,例如,在电动车辆的情况下,施加限制,使得即使当加速器被压下时加速也减弱。
当在电池系统中采用这种放电电流限制时,会出现以下问题。例如,考虑两个电池串联连接的电池系统。当两个电池中的一个的充电状态变低并且需要放电电流限制时,对两个电池执行放电电流限制。此后,当处于低充电状态的电池达到放电终止状态时,电池被旁路,并且放电电流限制被释放。接下来,当剩余的一个电池的充电状态变低并且需要放电电流限制时,对剩余的一个电池执行放电电流限制。此后,当剩余的一个电池达到放电终止状态时,电池被旁路。由于这个原因,由于每次电池被旁路时放电电流受到限制,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不限制放电电流的情况下,获得期望功率的持续时间被缩短。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3-31249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延长不施加放电电流限制的情况下获得期望功率的持续时间的电池控制单元和电池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控制单元和电池系统包括:切换单元,被配置为被提供给彼此串联连接的多个电池中的每一个,并且在对应电池放电的连接状态和对应电池不放电的非连接状态之间切换;放电电流限制单元,被配置为限制流经处于连接状态的电池的放电电流,以便不超过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该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是根据每个电池状态确定的放电电流限制值中的最小值;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放电电流限制单元限制放电电流之前,从具有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的电池依次将电池切换到非连接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系统包括彼此串联的多个电池;切换单元,被配置为提供给多个电池中的每一个,并且在对应电池放电的连接状态和对应电池不放电的非连接状态之间切换;放电电流限制单元,被配置为限制流经处于连接状态的电池的放电电流,以便不超过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该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是根据每个电池状态确定的放电电流限制值中的最小值;以及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放电电流限制单元限制放电电流之前,从具有最小放电电流限制值的电池依次切换到非连接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系统的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1所示的电池组和电池控制单元的细节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构成图1所示电池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的放电切换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未经矢崎总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60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