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9573.3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0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温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彩众印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1/08 | 分类号: | B41F1/08;B41F1/26;B41F1/40;B41F31/04;B26D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6 | 代理人: | 付朝文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文化艺术 对联 印刷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人工手动提动印刷板,来回的移动刮板进行印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省时省力,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的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包括有:支腿,支腿上连接有底座;支杆,其设有四根,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两根支杆;印刷板,其滑动式地连接在支杆上;第一弹簧,其连接在印刷板与底座之间,第一弹簧位于支杆内。本发明通过伸缩机构如此可以不需要人工向下移动印刷板,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
背景技术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目前的对联印刷,大部分需要人工手提动印刷板,将印刷板放置在红纸上,再把涂料倒入在印刷板上,然后再来回的移动刮板进行印刷,人工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不需要人工手动提动印刷板,来回的移动刮板进行印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省时省力,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的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需要人工手提动印刷板,来回的移动刮板进行印刷,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
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人工手动提动印刷板,来回的移动刮板进行印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省时省力,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的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文化艺术对联印刷设备,包括有:支腿,支腿上连接有底座;支杆,其设有四根,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两根支杆;印刷板,其滑动式底连接在支杆上;第一弹簧,其连接在印刷板与底座之间,第一弹簧位于支杆内;长导杆,其设有两根,两根长导杆分别连接在印刷板的两侧;直刮板,其滑动式地连接在长导杆上,直刮板的一侧中部与底部开有通孔,直刮板与印刷板接触配合;装料组件,其连接在直刮板的一侧;刮除组件,其滑动式地连接在直刮板上。
优选地,装料组件包括有:装料箱,其以卡扣的方式连接在直刮板的一侧,装料箱的一侧中部内部开有槽孔,装料箱与直刮板相配合;盖板,其连接在装料箱的顶端;短导杆,其连接在装料箱的一侧内;导板,其滑动式地连接在短导杆上,导板位于装料箱一侧内部;伸缩弹簧,其连接在导板与装料箱之间,伸缩弹簧套设在短导杆上。
优选地,刮除组件包括有:弧形刮板,其滑动式地连接在直刮板的一侧;短导套,其设有两个,两个短导套分别连接在直刮板的前后两侧;支板,其滑动式地连接在短导套内,支板与弧形刮板接触;弹性件,其连接在支板的与短导套之间;推块,其连接在印刷板的顶端一部,推块与支板配合。
优选地,还包括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包括有:导架,其连接在底座的底端;气缸,其安装在导架上;楔形架,其连接在气缸的输出端,楔形架与导架滑动配合;压块,其设有两个,两个压块分别连接印刷板上前后两侧,压块与楔形架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彩众印刷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彩众印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95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漏缆
- 下一篇:一种联芳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