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漏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9559.3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0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林垄龙;赵瑞静;王斌;缪艳华;徐彬彬;许波华;徐宗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20 | 分类号: | H01Q1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海明;黄健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漏缆,涉及通信电缆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漏缆不能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的技术问题。该漏缆包括外导体,外导体具有信源端;外导体包括多个分段,每个分段开设有多个槽孔;多个分段中,距离信源端最近的分段为第一分段,当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本发明提供的漏缆用于实现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缆。
背景技术
漏缆通常应用在隧道和建筑物内,用于提供可靠的电磁波信号。然而,在列车隧道、高铁隧道内,由于电磁波穿过列车、高铁的车体时的损耗太大,导致列车、高铁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微弱。因此,需要对漏缆的结构进行改进,提高列车、高铁在隧道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
一般通过在漏缆的外导体不同的段长上开设不同的槽孔来提高列车、高铁在隧道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具体的,靠近信源(信号源)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大,传输损耗较小,远离信源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小,传输损耗较大。其中,耦合损耗是指特定距离下(一般为2米),漏缆的发射功率与被外界天线接收的功率之比,耦合损耗越小,说明信号泄露越多,耦合损耗越大,说明信号泄露越少;传输损耗是指信号在开设有单一类型槽孔的泄露电缆中纵向传播过程中单位长度上的功率损耗。通过设置靠近信源端的槽孔的耦合损耗较大,使得信号在靠近信源的漏缆内损耗较小。且设置远离信源端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小,提高了远离信源端的槽孔的信号泄露量,提高了远离信源端处槽孔泄露的信号强度,进而提高了列车、高铁在隧道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
然而,上述漏缆靠近信源端的槽孔的对于2G信号等较低频率信号的耦合损耗较大,不能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缆,用于实现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缆,其中,所述漏缆包括外导体,所述外导体具有信源端;所述外导体包括多个分段,每个所述分段开设有多个槽孔;多个所述分段中,距离所述信源端最近的所述分段为第一分段,当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漏缆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漏缆的外导体具有信源端,外导体包括多个分段,多个分段中距离信源端最近的分段为第一分段,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这样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设定频率、第二设定频率以及预设差值的数值,可以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当第一设定频率为2G等较低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第二设定频率为5G等较高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且设置预设差值极小时,可以使得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相比输出5G等较高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的变化幅度极小,当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的5G等较高频信号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时,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的2G等较低频率信号也能被外界天线接收到,从而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除去所述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中,与所述信源端的轴向距离越大的分段中的槽孔的第一耦合损耗越小;
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损耗为所述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为在所述第三设定频率与所述第二设定频率之间时,所述槽孔的耦合损耗。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每个所述分段包括多个槽孔组,每个所述槽孔组包括多个所述槽孔,每个所述分段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槽孔组之间的节距为160mm-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9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