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7436.6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74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董荣洲;郭章一;李德容;杨麒谚;罗家瑞;董浩雲 | 申请(专利权)人: | 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李林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三重区***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脊突间 撑开 支撑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本体、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一凹部;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本体、第三凸部、第四凸部、第二凹部;轴体枢设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以轴体轴向为圆心相对枢转;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呈展开状态时,将第一凸部与第三凸部置入脊突间,而后枢转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使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呈夹合状态,使第一凸部与第三凸部位于脊突一侧,第二凸部与第四凸部位于脊突另一侧,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位于脊突间,提供脊突间撑开支撑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有脊椎病症的患者,很容易于椎间盘产生病变萎缩,导致脊突间隙缩小而压迫到脊髓神经,产生麻痹或疼痛感。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治疗方式包括植入支撑件、椎弓根钉或人工椎间盘填充物,目的都是在于将脊突间垫高及拉开神经孔间隙,以降低或消除患者的不适。
就目前现有的支撑件而言,部分支撑件于安装时必须破坏脊突韧带,且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操作困难、安装与取出困难等等缺失,导致必须耗费长时间进行手术,增加患者出血及受感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据此,如何发展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安装与取出方式简单,且可保留脊突韧带,维持锥体稳定的「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及方法」,是相关技术领域人士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以及一轴体,其中:
该第一支撑件包括:
一第一本体,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
一第一凸部,突出设置于该第二面的一侧;
一第二凸部,相对于该第一凸部突出设置于该第二面的另一侧;
一第一凹部,形成于该第二面与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之间;
该第二支撑件包括:
一第二本体,其具有相对的一第三面与一第四面;
一第三凸部,突出设置于该第四面的一侧;
一第四凸部,相对于该第三凸部突出设置于该第四面的另一侧;
一第二凹部,形成于该第四面与该第三凸部与该第四凸部之间;
该轴体枢设于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以该轴体的轴心为圆心相对枢转,使该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呈现展开状态与夹合状态;该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呈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三凸部相接触;该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呈该夹合状态时,该第一面与该第三面相接触。
所述的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其中:
该第一支撑件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枢接片,相对于该第一凸部设置于该第一面,各该第一枢接片设有第一孔洞,其中至少一该第一枢接片的表面设有一第一卡合凸部及一第二卡合凸部,该第一卡合凸部与该第二卡合凸部以该第一孔洞为圆心呈扇形分布于该第一枢接片的表面;
至少一第一卡合凹部,设置于该第一枢接片的一侧的该第一本体上;
该第二支撑件还包括:
至少一第二枢接片,相对于该第三凸部设置于该第三面,各该第二枢接片设有第二孔洞,其中至少一该第二枢接片的表面设有一第三卡合凸部及一第四卡合凸部,该第三卡合凸部与该第四卡合凸部以该第二孔洞为圆心呈扇形分布于该第二枢接片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74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