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风除湿一体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7054.3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22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都学敏;谢雄兵;朱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11/64;F24F11/67;F24F11/77;F24F11/84;F24F11/86;F24F13/30;F24F110/10;F24F110/2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马萍华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风 除湿 一体机 | ||
本发明公开了新风除湿一体机,包括:制冷循环系统,第二换热器的一端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接第一换热器的液管侧;全热交换器,其包括全热换芯体、新风通道、送风通道、回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排风通道内,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送风通道内,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新风通道内,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切换开关可切换地与压缩机连通或经过第三换热器与压缩机连通;控制装置,其被配置为在夏季室外高湿环境下,进行制冷模式并对新风除湿,且在冬季室外低温环境下,进行制热模式并对新风预热。本发明用于解决全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夏季高温高湿区域芯体容易结露且冬季低温区域芯体容易结冻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背景技术
全热交换器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热回收装置,在工作时,室内排风和室外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全热换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
夏季运行时,新风从室内回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空调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冬季运行时,新风从室内回风获得热量,温度升高。这样,通过全热换芯体的全热换热过程,让新风从室内回风中回收能量。
目前全热交换器虽然使室外新风实现热回收,节省室内机的负荷,但是实际上这种机组的焓交换效率在60%~75%之间,因此,不能回收全部热量;另外经过全热换芯体仅需换热处理后的新风不能达到室内设定温度,因此,新风的部分负荷还需要室内机处理。
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南方区域,空气露点温度高,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在全热换芯体换热时,有可能出现结露问题,结露一方面造成芯体换热效率下降,同时也会增加机组内部阻力,从而增加机组运行功率,能耗增加。且在冬季低温工况下,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在芯体内换热时,很可能出现换热通道结冻的问题,另外热回收后的新风温度并不高,直接送入室内,会给用户带去冷感,导致舒适体验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如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用于解决全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夏季高温高湿区域芯体容易结露且冬季低温区域芯体容易结冻的问题,实现全热交换器可靠使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的提供了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循环系统,其包括通过连接管路相连通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二换热器、切换开关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管侧;
全热交换器,其包括全热换芯体和与所述全热换芯体连通的新风通道、送风通道、回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内,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切换开关可切换地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或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控制装置,其被配置为在夏季室外高湿环境下,进行制冷模式并对新风除湿,且在冬季室外低温环境下,进行制热模式并对新风预热。
在本申请中,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
对夏季室外环境湿度进行检测,在室外环境湿度不小于第一预设室外湿度时,进行湿度控制的制冷模式,并对新风除湿;
在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室外湿度时,进行温度控制的制冷模式。
在本申请中,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
在开启所述湿度控制的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启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打开,且控制所述切换开关使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气管侧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在本申请中,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70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