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及防渗疏水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62287.4 | 申请日: | 2021-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6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 发明(设计)人: | 中国桂;窦怀著;徐亦冬;陈伟;王东云;殷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4B41/70 | 分类号: | C04B41/70;E02D31/02;E02D19/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佳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10 | 代理人: | 李健富 |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表面 防渗 疏水 施工 方法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所述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混凝土表面清理;于混凝土表面涂覆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形成具有粘性的渗透结晶层;于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固化前,向渗透结晶层表面均匀喷射含纳米二氧化硅的颗粒,形成完全覆盖渗透结晶层表面的纳米二氧化硅层;于纳米二氧化硅层表面涂覆疏水剂,形成疏水层。所述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表面防渗能力及疏水性,适用于建筑墙体表面防渗疏水化处理,也适用于混凝土路面、桥面的表面防渗疏水化处理。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及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室是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二分之一。多层和高层建筑物需要较深的基础,为利用这一高度,在建筑物底层下建造地下室,既可增加使用面积,又可省去房心回填土,还算比较经济。在房屋底层以下建造地下室,可以提高建筑用地效率。一些高层建筑基地埋深很大,充分利用这一深度来建造地下室,其经济效果和使用效果俱佳。
地下室的外墙和底板都深埋在地下,受到土中水和地下水的浸渗,因此,防潮防水问题是地下室设计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及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结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
所述混凝土表面防渗疏水化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混凝土表面清理,去除表面浮浆、灰尘和污物,并保持干燥;
于混凝土表面涂覆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形成具有粘性的渗透结晶层;
于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固化前,向渗透结晶层表面均匀喷射含纳米二氧化硅的颗粒,形成完全覆盖渗透结晶层表面的纳米二氧化硅层;
于纳米二氧化硅层表面涂覆疏水剂,形成疏水层。
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为水性防水材料,具有亲水性,喷涂即可渗透到混凝土中15~40mm,常规混凝土内部所含的碱量至少是表面区域的361倍,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能够渗入到混凝土内部并与碱在有水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凝胶,覆盖毛细孔道。硅凝胶经水化变成坚固、透气、玻璃针状结构的物质充满混凝土表面下的所有毛细孔隙,其生成物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涂层,它的渗入能减少混凝土中的含碱量,减缓水泥中的碱和集料中的碱活性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在渗透过程中析出混凝土中的余量水和其它杂质,防止外来有害物质的侵入,延缓混凝土的碳化过程,减轻了混凝土的盐碱破坏和腐蚀。只要有水存在的条件,该过程就会不断重复,直到混凝土完全被密封。
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即可以防水防潮、抗冻、抗渗,又能缓解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密封过的混凝土仍然能够“呼吸”。喷涂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后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可以从原来的S7提高到S11以上,表层强度提高10%~20%。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还可以起保护混凝土的作用,防止养护过程中出现裂缝,对于已固化后的混凝土裂缝,具有超强的愈合能力。
所述颗粒可以增加表面的粗糙度,提高渗透结晶层与疏水层之间的结合力,并形成纳米表面。
所述颗粒所包含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产生淤渗作用,能够深入到高分子链的不饱和键附近,并和不饱和键的电子云发生作用,即与水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中的高分子材料、疏水剂中的高分子材料发生反应,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热、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从而提高最终结构的抗老化性和耐化学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22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