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9757.1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3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坤;张执南;丁显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15/10;G01N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俞磊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胞 捕获 检测 微流控 芯片 | ||
1.一种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基片(15)、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极基片(15)上的流道基片(14);
所述流道基片(14)上设有微流道结构,微流道结构包括细胞注入口(2)和缓冲液注入口(3),所述细胞注入口(2)和缓冲液注入口(3)均与入口流道(4)连通;所述入口流道(4)的第一端与所述细胞注入口(2)和缓冲液注入口(3)连通,入口流道(4)的第二端与检测微腔(7)连通;所述检测微腔(7)的第一端与所述入口流道(4)连通,检测微腔(7)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通过一侧向出口流道(5)与一侧向出口(6)连通,检测微腔(7)的第四端通过一对向出口流道(9)与对向出口(8)连通;
所述电极基片(15)上设有电极层(1),所述电极层(1)的底面与电极基片(15)接触连接,电极层(1)的顶面与流道基片(14)接触连接;
细胞样品由细胞注入口(2)注入,进入入口流道(4)后,细胞受到由缓冲液注入口(3)注入的缓冲液的流体聚焦效果排列整齐地流入检测微腔(7);在检测微腔(7)中,待捕获细胞受到特异性的电场作用,呈现较强的介电捕获现象,被电场束缚与微腔中央;非捕获细胞受到介电捕获作用较弱,无法被电场束缚,故随流场流入侧向出口流道(5),作为废液从侧向出口(6)被排出,实现细胞捕获与分选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1)包括设置于电极基片(15)表面上的第一电极片(10)、第二电极片(11)、第三电极片(12)和第四电极片(13),其厚度为200纳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注入口(2)、缓冲液注入口(3)、侧向出口(6)和对向出口(8)与外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流道(4)、侧向出口流道(5)和对向出口流道(9)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细胞注入口(2)、缓冲液注入口(3)、侧向出口(6)和对向出口(8)俯视面为圆形,所述检测微腔(7)俯视面为四条双曲线围成图形,且上述各流道高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流道(4)、侧向出口流道(5)、对向出口流道(9)和检测微腔(7)的高度均为200微米;所述缓冲液注入口(3)、侧向出口(6)和对向出口(8)的直径为1000微米,其高度均为200微米;所述检测微腔(7)的壁面为四条呈中心对称分布的双曲线,其内切圆半径为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1)与检测微腔(7)接触部分为双曲线,其与检测微腔(7)壁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捕获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基片(14)与电极基片(15)接触固定形成微流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975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