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3906.3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73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祝慧颖;董朋朋;谭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方法 装置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编码NC参数自适应调整的方法及装置。通过接收到的索引以及该索引与NC参数的对应关系,确定该索引对应的NC参数,并将该NC参数应用于NC处理。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使得NC处理适应信道质量状态,既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又可以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本申请可以应用于扩展现实XR业务,低时延和/或上行大容量场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NC)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数据包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包,并通过对足够的编码数据包进行译码恢复原数据包的方法。因为编码数据包融合了若干个原数据包的信息,所以接收端可以用编码数据包来恢复原数据包。该技术是一种可以有效改善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方法。
现有通信系统中,虽然反馈重传实现了有效的差错控制,如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 MAC)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机制和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的自动重传请求重传机制联合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access technology,NR)对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反馈重传机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多播或者广播场景中频繁的反馈导致的开销大及性能损失问题。由于网络编码技术是一种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技术,其通过对原数据包进行编码并预先增加冗余来对抗无线传输中的丢包或性能损失等问题,可以减少反馈开销,所以网络编码为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提供了一种保证传输可靠性的不同解决思路。
然而,当前尚没有关于如何确定网络编码过程的相关参数,比如NC码率,的方案。
因而,亟需一种确定网络编码过程的相关参数的方案,来支持网络编码技术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以期确定网络编码过程的相关参数(简称,NC参数),比如,码率信息,从而支持网络编码技术的具体应用。
下面从不同的方面介绍本申请,应理解的是,下面的不同方面的实施方式和有益效果可以互相参考。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具体用于下行数据的NC参数的确定,其中下行数据的发送端称为发送端,下行数据的接收端,称为接收端。该方法可以由终端或接入网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终端或接入网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
在本申请中,下行数据是指数据传输的接收端和发送端中处于控制地位的一方向处于被控制地位的另一方传输的数据,上行数据是指数据传输的接收端和发送端中处于被控制地位的一方向处于控制地位的另一方传输的数据。比如,接入网设备和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接入网设备处于控制地位,终端处于被控制地位,则接入网设备向终端传输的数据为下行数据,终端向接入网设备传输的数据为上行数据。再比如,终端1和终端2之间的数据通信,终端1处于控制地位,终端2处于被控制地位,则终端1向终端2传输的数据为下行数据,终端2向终端1传输的数据为上行数据。
该方法可以包括:
发送端从接收端接收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指示更高层的信道质量状态,所述更高层高于物理层,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与第一NC参数信息具有第一对应关系,所述更高层具有网络编码功能,所述第一NC参数信息包括第一下行NC码率信息,第一下行网络编码分组大小信息,第一下行网络编码编码深度或卷积深度或滑动窗口大小信息,或,第一下行有限域大小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
所述发送端基于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和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NC参数信息,所述第一下行NC参数信息用于所述更高层对待发送的下行数据进行NC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39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