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水平铝母线进行带电修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3062.2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9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栋;胡顺杰;龚寅卿;汪昌顺;银航;李成林;薛龙建;梅青松;杨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6/00 | 分类号: | B23P6/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齐晨洁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平 母线 进行 带电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对水平铝母线进行带电修复的方法,步骤如下:步骤S1:找到水平铝母线的损伤区,并自水平铝母线顶面向下垂直切除损伤区,形成待焊焊口;步骤S2:在待焊焊口表面刷涂氯化锂溶液;步骤S3:安装封装模具将待焊焊口封好;步骤S4:将装料模具下方小孔用挡片挡住,称取铝母线焊剂装入装料模具中;步骤S5:在铝母线焊剂表面撒上引火粉,插入引线,点燃引线引发放热反应,待装料模具底部的挡片熔化后,高温金属液由装料模具底部小孔流入封装模具中,并填充待焊焊口,待金属液冷却后,拆卸下封装模具和装料模具;步骤S6:冷却后清理焊接部位金属面的多余部分和焊渣,对表面进行铣削、研磨抛光和润滑处理,得到修复好的水平铝母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焊接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铝母线焊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铝及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导热和导电性好等优点,使得其在交通运输、冶金、航空航天、建筑桥梁、电子电气、汽车制造、包装容器、军工装备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铝及铝合金部件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损伤,通常情况下,只能采用手工电弧焊和气焊的方法进行修复。但在一些环境下,可能面临着无电、无气源、无焊接设备的情况,比如在铝冶炼生产中,为提高铝的产量,铝电解槽的电流强度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铝电解槽的电流强度己达350000安培。如此大的直流电流使电解槽及其周围产生了直径达数米的强磁场,磁场强度经计算可达180高斯。在电解厂房中,为保证正常电解生产,每隔一段时间更换全部阳极,阳极消耗需上下抬水平母线,在这两个过程中阳极水平母线与铝导杆之间相互摩擦,接触导电面经常打火放电,使每一台阳极出现长550mm,宽240mm的弧坑及划伤,从而加大该处无谓的压降损耗,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为减小该处接触压降,修复划伤母线,需要采取焊接的方法,填充划伤弧坑,再进行铣削的办法修平母线。一般情况下,降电流或停电后采用碳弧焊对母线进行修复。但是降电流焊接依然受磁场的影响,接头质量差,接头强度和导电性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消磁成本很高,该技术无法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尤其是对于水平母线这样环境复杂、工作位置狭小的场合,这些消磁技术更是无法使用。而停电焊接不但会造成电解铝产量减少、能耗大幅增加,还会增加有害气体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由于热胀冷缩,会对电解槽内衬产生影响。
采用放热焊接技术进行铝母线的焊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其依靠焊剂内部不同材料之间的物理化学冶金反应放热进行焊接,其速度非常快,仅几秒就可以完成焊接,产生热量极高,且可以有效的传导至熔接部位,使其熔为一体,形成分子间结合。因此采用放热焊接已经广泛应用于阴极母线、立柱母线和小软带的焊接。但是,由于水平母线的散热面积远远高于普通的阴极母线和立柱母线等,而其焊接深度比较浅,仅仅只有其它母线的1/10不到,所以采用现有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进行水平母线的焊接存在着焊接热量不足、界面无法熔合、渣液分离不彻底、焊接分层、焊接预热加热时间过长、焊接模具制造成本高、焊肉金属耐磨性差等缺陷,经测量焊后接触面压降高达30-50mv,运行过程中能量损失严重,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铝母线焊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对水平铝母线进行带电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找到水平铝母线的损伤区,并自水平铝母线顶面向下垂直切除损伤区,形成待焊焊口;
步骤S2:在所述待焊焊口表面刷涂氯化锂溶液;
步骤S3:安装封装模具将待焊焊口封好;
步骤S4:将装料模具下方小孔用挡片挡住,称取铝母线焊剂装入装料模具中;
步骤S5:在铝母线焊剂表面撒上引火粉,插入引线,点燃引线引发放热反应,待装料模具底部的挡片熔化后,高温金属液由装料模具底部小孔流入封装模具中,并填充待焊焊口,待金属液冷却后,拆卸下封装模具和装料模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30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