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升吸附式超临界萃取制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9599.1 | 申请日: | 202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1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沈立华;吴进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高科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1/02 | 分类号: | B01D1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司南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31 | 代理人: | 于淼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南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临界 萃取 制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升吸附式超临界萃取制药系统,属于超临界制药领域,一种气升吸附式超临界萃取制药系统,当二氧化碳变为气体溢出后,气浮吸球串在气体冲击力作用力下上浮,并在限位网板下方形成一层多点拦截球网,一方面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气体朝向外溢出的速度以及压力,从而有效避免二态分离罐与回收罐之间管道的接口处不易脱落,另一方面多点拦截球网可以有效拦截并吸附气态二氧化碳中携带的萃取得到的有效物质,进而显著提高萃取率,并且在此过程中,自胀吸附球内二氧化碳同样恢复气态,体积增大,径向胀杆膨胀并撑开外胀层,有效增大对有效物质的拦截吸附的面积,进一步提高萃取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制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升吸附式超临界萃取制药系统。
背景技术
物质的压力和温度同时超过它的临界压力(Pc)和临界温度(Tc)的状态,或者说,物质的对比压力(P/Pc)和对比温度(T/Tc)同时大于1的状态称为该物质的超临界状态。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三种相态——气相、液相、固相。液、气两相呈平衡状态的点叫临界点。在临界点时的温度和压力称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水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分别为374℃和21.7MPa)。不同的物质其临界点所要求的压力和温度各不相同。
超临界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流体。在临界点附近,它有很大的可压缩性,适当增加压力,可使它的密度接近一般液体的密度,因而有很好的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能,例如超临界水中可以溶解正烷烃。另一方面,超临界态的黏度只有一般液体的1/12至1/4,但它的扩散系数却比一般液体大7至24倍,近似于气体。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过程的原理是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某些特殊天然产物具有特殊溶解作用,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所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组合而成的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是将二氧化碳变为超临界流体后,将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溶解所需萃取的物质,后将超临界流体的二氧化碳通过升温降压的方式变为气态二氧化碳,使得得到的萃取物更加纯净,因而很多医药通过该方式进行萃取,使得到的萃取物的不含其它杂质,在这过程中,二氧化碳变为气态向外溢出时,由于其向外的冲击力,易携带部分要不有效物质的颗粒,导致萃取的有效物质的流失,使萃取率不高,影响药材的利用率,并且气态二氧化碳溢出时,由于巨大的冲击力,在经过分离罐与回收罐之间时,管道接口处极易被冲击脱落,影响萃取进程。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升吸附式超临界萃取制药系统,它当二氧化碳变为气体溢出后,气浮吸球串在气体冲击力作用力下上浮,并在限位网板下方形成一层多点拦截球网,一方面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气体朝向外溢出的速度以及压力,从而有效避免二态分离罐与回收罐之间管道的接口处不易脱落,另一方面多点拦截球网可以有效拦截并吸附气态二氧化碳中携带的萃取得到的有效物质,进而显著提高萃取率,并且在此过程中,自胀吸附球内二氧化碳同样恢复气态,体积增大,径向胀杆膨胀并撑开外胀层,有效增大对有效物质的拦截吸附的面积,进一步提高萃取率。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高科制药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高科制药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95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