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48974.0 | 申请日: | 202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3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伟;张果果;郑红娟;张世杰;杜苏轩;卢新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5 | 分类号: | C22C1/05;C22C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元 ti 基金 陶瓷 制备 | ||
一种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合成及应用,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a、按质量百分比取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钨、纳米氧化钴、纳米氧化钒、纳米氧化铬、纳米还原剂碳黑与多壁碳纳米管,经混合、干燥后,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设备进行烧结,最终制得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该金属陶瓷断裂韧性提高33‑65%,硬度(HRA)提高12‑23%,抗弯强度提高32‑85%。本发明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便,为工业生产性能优异的金属陶瓷产品提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属于纳米金属陶瓷复合粉体制备技术与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Ti(C,N)基金属陶瓷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腐蚀性、高硬度和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刀具材料。该类金属陶瓷通常以Ti(C,N)为硬质相,以Co为粘结相,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合成。Ti(C,N)基金属陶瓷相较于高速钢,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红硬性。此外,Ti(C,N)基金属陶瓷也可以用来制造钻头、齿轮刀具、铰刀等复杂刀具。其中,超细及纳米晶Ti(C,N)基金属陶瓷相对于普通Ti(C,N)基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明显提高、硬度增大、耐磨性提高、刀具耐用度提高3~10倍。同时,金属陶瓷的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改善显著,达到完全致密化所需的温度也进一步降低。超细晶金属陶瓷由于与加工材料的相互吸附–扩散作用小,在难加工材料、微电子工业、精密模具、医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超细及纳米晶Ti(C,N)基金属陶瓷已成为当今金属陶瓷行业的发展热点之一。
随着现代工业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金属陶瓷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金属陶瓷中Ti(C,N)的晶粒尺寸越小,它的综合力学性能越高。碳纳米管一维纳米材料,质量轻,有许多优异的力学性能,具有极高的强度、韧性及弹性模量。 将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掺杂于多元Ti(C,N)基复合粉末中,应用碳纳米管的强韧性,加之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使硬质合金的强度显著提高。通过应用碳纳米管达到细化Ti(C,N)金属陶瓷晶粒的作用,同时协同碳纳米管本身的强度和纤维结构的拔出、桥接及引导裂纹弯曲、偏转等机制来提高Ti(C,N)基金属陶瓷的强度。此外,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进一步有效抑制Ti(C,N)晶粒的长大,且降低烧结温度与烧结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最终获得致密度高、晶粒细小、组织均匀、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合成及应用,以便更好的满足Ti(C,N)基金属陶瓷在超细/纳米硬质合金的制造以及刀具领域的应用。本发明采用的碳热还原法,该方法所需设备简单,反应原料价格低廉,制备过程简便、生产效率高、能耗低,保证合成的多元Ti(C,N)基复合材料在粒度、分散性、颗粒形状等方面满足工业需求。
本发明的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按不同质量百分比取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钨、纳米氧化钴、纳米氧化钒、纳米氧化铬、纳米还原剂碳黑与多壁碳纳米管,混合、干燥;
b、将步骤a所得原材料置于放电等离子烧结设备中进行烧结,最终制得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该金属陶瓷断裂韧性提高33-65%,硬度(HRA)提高12-23%,抗弯强度提高32-85%。
本发明所述制备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原料质量百分比分别为:纳米氧化钛为38-52%,纳米氧化钨26-32%,纳米氧化钴8-15%,纳米氧化钒0.2-1%,纳米氧化铬0.2-1%,纳米碳黑20-27%,多壁碳纳米管0.2-0.8%。
本发明所述的制备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方法中,制备复合材料的烧结工艺在流动的氮气条件下进行,烧结温度为1300-1500℃,保温时间为0.5-1h。
本发明所述的制备超细多元Ti(C,N)基金属陶瓷的方法中,混合是在高能球磨机、滚动球磨机或研磨机中任意一种设备中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89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投递监控平台
- 下一篇:接入云胶片的方法、云胶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