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加工通信电缆绝缘层的聚乙烯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3279.7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5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郭锐;王日辉;高凌雁;李延亮;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K5/00;C08K5/134;C08K5/527;C08K5/25;C08K5/3435;C08K5/098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桥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0 | 代理人: | 胡修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加工 通信 电缆 绝缘 聚乙烯 组合 | ||
一种用于加工通信电缆绝缘层聚乙烯组合物,其以质量份数计包括:高密度聚乙烯100份、抗氧剂A 0.1‑0.2份、抗氧剂B 0.05‑0.2份,抗氧剂C 0.1‑0.15份、硬脂酸盐0.01‑0.15份、马来酰亚胺类氧化物0.05‑0.1份、六氢邻苯二甲酸金属盐类化合物0.03‑0.1份。该用于生产通信电缆绝缘层的聚乙烯组合物,不需要共混改性或交联,具有较高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涉及电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加工通信电缆绝缘层的聚乙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通信电缆广泛应用于电话、电报、传真、电视、网络数据和其他电信号的传播,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缆品种之一,其结构主要由金属导线和包覆在外部的绝缘护套层组成。其中金属导线材料主要为铜线,外部绝缘护套层主要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生产。目前的通信电缆主要用于数据线领域,其外径通常在1mm左右,其绝缘层的厚度在0.5mm左右。
通信电缆绝缘层的加工原料包括:单独使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或共混、交联和发泡等方式。
其中,共混方式通常是使用HDPE树脂和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共混后挤出通信电缆绝缘层。例如,专利CN1027328C中提供了一种使用HDPE树脂和LLDPE树脂共混的通信电缆绝缘层组合物,虽然具有较高的加工速度,但耐环境应力开裂(ESCR)性能较差。专利CN1024184C中提供了一种市话通信电缆绝缘层的发泡组合物,可以达到较高的挤出速度和良好的力学性能,由于配方中添加了偶氮二甲酰胺和过氧化二异丙苯这些加热后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添加剂,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这两篇专利中提及的组合物都是由几种不同指标的树脂共混制备,造成了材料拉伸强度的下降。
而使用单纯的HDPE树脂进行挤出加工,可以保持材料的力学性能不变,提高通信电缆绝缘层的综合性能,还没有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对于环境没有污染;但是其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较差,破坏时间基本都在300h以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本发明的用于加工通信电缆绝缘层的聚乙烯组合物,其可将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提高至700h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其以质量份数计,包括:高密度聚乙烯100份、抗氧剂A 0.1-0.2份、抗氧剂B 0.05-0.2份,抗氧剂C 0.1-0.15份、硬脂酸盐0.01-0.15份、马来酰亚胺类氧化物0.05-0.1份、六氢邻苯二甲酸金属盐类化合物0.03-0.1份。
其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40-0.950g/cm3。
其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0.1-1.0g/10min。
其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分子量分布为15-20。
其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共聚单体为α-烯烃,优选1-己烯。
其中,所述抗氧剂A为受阻酚类化合物,包括选自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1,3,5-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所述抗氧剂A的添加量为0.1-0.2份,优选0.15份。
其中,所述抗氧剂B为亚磷酸酯类化合物,包括选自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酚)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二亚磷酸季戊四醇二硬脂醇酯、双(2,4-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双(2,4-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所述抗氧剂B的添加量为0.05-0.2份,优选0.1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32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