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亚硝酸钠除氧系统中促进亚硝酸钠溶解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0536.1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4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召方;刘畅;王培歌;王舒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7/20 | 分类号: | C07C7/20;C07C7/08;C07C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吴茜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亚硝酸钠 系统 促进 溶解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硝酸钠除氧系统中促进亚硝酸钠溶解的方法,将乙二醇溶剂注入混兑罐中开启离心泵对其进行循环,循环时间在15分钟以上且完成1次工作循环后结束;对乙二醇溶剂进行加热,控制其温度为40℃~50℃;将亚硝酸钠通过漏斗加入到混兑罐中,始终维持混兑罐内液体的温度在40℃~50℃,亚硝酸钠的添加比例为10g(亚硝酸钠)/100ml(乙二醇);对混合液体进行加热,控制混合液体温度为40℃~55℃,对混合液体进行循环,循环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且完成2次工作循环后结束,降至室温得到亚硝酸钠‑乙二醇溶液;将亚硝酸钠‑乙二醇溶液送入离心泵中,一部分返回混兑罐循环利用,另一部分连续注入碳五分离工艺系统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亚硝酸钠加入方式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可以与亚硝酸钠相容的有机溶剂按照一定比例和一定的温度进行溶解的方法,目的是解决亚硝酸钠容易结晶、堵塞塔板和管道的技术难题,属于改变亚硝酸钠加入状态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消费能力逐年增长,虽然我国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产量不断增长,但仍无法满足下游装置生产的需求,国内碳五树脂出现供不足需。我国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生产工艺主要是以裂解乙烯副产的裂解碳五为原料,采用DMF萃取精馏法,经过预脱轻、预脱重和二聚反应,除去部分炔烃和双环戊二烯等重组分,再经过两级萃取精馏,可获得聚合级异戊二烯产品。经原料预处理单元获得的重组分再经多级精馏,获得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产品。由于异戊二烯化学性质活泼,很容易发生自聚反应,尤其在有氧的条件下,因此在DMF萃取过程中,需要添加亚硝酸钠除氧,目前大多数碳五分离工艺都是使用亚硝酸钠固体通过漏斗加入到系统中,加入过程中需要打开与漏斗相连接的阀门,于是大气与系统相连通,系统内物料散发出来,污染环境,而且亚硝酸钠固体不与溶剂DMF或碳五烃相容,很容易析出,堵塞过滤器和管道,不利于生产装置的长周期运行。
现有技术中存在采用DMF技术生产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在萃取精馏过程中采用亚硝酸钠固体加入法进行除氧(由于溶剂DMF遇水易水解,因此系统中要严格控制水含量,不能采用亚硝酸钠水溶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固体亚硝酸钠很难溶解,运行一段时间后,塔器、管道和过滤器逐渐富集大量的亚硝酸钠和硝酸钠晶体,从而堵塞仪表引压管、过滤器和塔板,甚至堵塞管道,影响装置的安全生产及长周期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亚硝酸钠除氧系统中促进亚硝酸钠溶解的方法,是一种用与亚硝酸钠相容的有机溶剂按照一定比例和一定的温度进行溶解的方法,是一种工艺简单、低附加值的溶剂、工艺运行稳定、简单实用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亚硝酸钠除氧系统中促进亚硝酸钠溶解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充填:将适量体积的乙二醇溶剂通过可移动式往复泵注入至混兑罐中,然后开启离心泵对混兑罐内的乙二醇溶剂进行循环,循环时间在15分钟及以上且完成1次工作循环后结束循环;
(2)加热:步骤(1)的循环完成后,启动电加热器对混兑罐内的乙二醇溶剂进行加热,控制混兑罐内乙二醇溶剂的温度在40℃~50℃之间;
(3)混兑:当步骤(2)中的乙二醇溶剂温度达到40℃~50℃后,将粉末状的亚硝酸钠通过漏斗分批次加入到混兑罐中,始终维持混兑罐内液体的温度在40℃~50℃;亚硝酸钠的添加比例为10g(亚硝酸钠)/100ml(乙二醇);
(4)循环:当步骤(3)中混兑完成后,启动电加热器对混兑罐内的混合液体进行加热,控制好混合液体的温度在40℃~55℃之间,然后开启离心泵对混兑罐内的混合液体进行循环,循环时间在30分钟及以上且完成2次工作循环后结束,将混合液体的温度降至室温得到亚硝酸钠-乙二醇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05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欠压锁定电路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网络摄像头的移动追踪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