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稠油双效增油复合段塞化学剂和稠油双效增产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28984.8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4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孟涛;王海波;杨立红;李建平;吴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稠油双效增油 复合 化学剂 稠油双效 增产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发稠油开采领域,公开了一种稠油双效增油复合段塞化学剂和稠油双效增产工艺方法。该复合段塞化学剂包括生物酶剥离原油剂水溶液和自乳化降粘剂水溶液;所述生物酶剥离原油剂水溶液中的生物酶剥离原油剂包括蛋白质‑复合酶和稳定剂;所述自乳化降粘剂水溶液中的自乳化降粘剂包括乳化剂和渗透剂。本发明提出双效段塞注入,通过提高降粘剂与地层原油接触程度,高效利用自乳化降粘剂,最终提高油井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发稠油开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稠油双效增油复合段塞化学剂和稠油双效增产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稠油资源极为丰富,稠油的开发技术备受关注,如何降低稠油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稠油开采、集输和炼制的问题关键。国内外常见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热力降粘开采方法和化学降粘开采方法。化学降粘法是稠油井应用广泛和有效的降粘方法,目前,多数降粘剂实验室效果非常显著,有的降粘率达到了90%以上,甚至达到了99%。但是,这些降粘剂注入到地层后增油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降粘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主要是注入井内的降粘剂多数是接触不到原油就回吐出来,结果,增油效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成本,制约了高效降粘剂在油田开发的大规模应用。面对实际应用效果低的问题,各个油田大多数采用复合降粘工艺技术,例如,将化学降粘技术与蒸汽吞吐、掺稀、注氮气、催化降粘等复合使用,提高降粘效果,这些技术方法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一是工艺技术的应用成本大幅提高,工艺要求,例如防腐和管柱要求有所提高;二是稠油油藏吞吐开发多轮次后期,原油粘度进一步升高,回采水率下降,地层亏空严重,造成吞吐周期生产时间变短,采收率低,这些辅助技术效果也越来越差。因此,如何高效利用降粘剂是目前迫切需求,即首先要求注入体系除了降粘率高以外,注入体系与接触地层及流体的配伍性要好。其次,要求注入液注入后波及系数体积要高,要进入合适孔道与粘附在岩石上的原油接触,减少降粘剂没接触原油就返排出来的几率,从而提高效率。总之,目前注降粘剂需要解决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注入的流体要有很好的降粘作用,保证有效的降粘率;二是注入流体还要有很好的剥离能力,剥离附着在岩心的剩余油,使其乳化分散,流动采出;三是注入流体要有高的波及体积,使得注入的降粘剂接触到更多的地层原油,提高降粘剂有效利用。
因此,为了提高降粘剂有效率和稠油开采率,目前亟待提出一种新的稠油双效增油复合段塞化学剂以及稠油双效增产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稠油双效增油复合段塞化学剂和稠油双效增产工艺方法。本发明提出双效段塞注入,通过提高降粘剂与地层原油接触程度,高效利用自乳化降粘剂,最终提高油井采收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稠油双效增油复合段塞化学剂,该复合段塞化学剂包括生物酶剥离原油剂水溶液和自乳化降粘剂水溶液;
所述生物酶剥离原油剂水溶液中的生物酶剥离原油剂包括蛋白质-复合酶和稳定剂;
所述自乳化降粘剂水溶液中的自乳化降粘剂包括乳化剂和渗透剂。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稠油双效增产工艺方法,该方法采用所述的稠油双效增油复合段塞化学剂,包括如下步骤:
依次对油层进行所述生物酶剥离原油剂水溶液段塞的注入、推进缓冲液的注入、所述自乳化降粘剂水溶液段塞的注入和顶替液的注入,进行焖井处理后开井生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出双效段塞注入,前段塞是生物酶剥离原油剂段塞,主要作用是剥离岩心剩余油,扩大或开辟新的流动通道,提高注入液波及体积,后端塞是自乳化降粘剂段塞,有效降低原油粘度,最终双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2)本发明通过先注入生物酶剥离原油剂段塞后注入自乳化降粘剂段塞,使得自乳化降粘剂用量节省30~50%,增油效率提高30%以上,使得现场降粘剂使用成本降低,同时大幅提高了降粘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89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