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从含油污泥回收油的制剂组合物、回收工艺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25213.3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6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朱南文;王晓宁;袁海平;沈雁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徐鑫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含油 污泥 回收 制剂 组合 工艺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用于从含油污泥回收油的制剂组合物、回收工艺和设备。本申请的制剂组合物包含乙腈、乙酸乙酯、酮类。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包括将制剂组合物与含油污泥混合得到含油浊液,通过机械分离得到固相沉渣和液相,在温度80℃‑95℃下对液相进行蒸发处理,使制剂组合物从液相中得到初步分离,得到制剂组合物和油水混合物,制剂组合物回用于含油污泥处理过程,油水混合物采用常规法进行分离处理。含油污泥的处理设备包括搅拌装置、固液分离装置、混合装置、蒸发装置、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涉及含油污泥的处理。更具体来说,本申请涉及用于从含油污泥回收油的制剂组合物,并且还涉及用于从含油污泥回收油的工艺和设备。
背景技术
含油污泥是石油开采、集输、炼化、含有污水处理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要污染物,具有极其复杂的组成成分,其中不仅有许多原油、石蜡、沥青质等油性成分,还包括采出、运输和生产流程中加入的大量化学添加剂以及各种细菌、重金属、无机盐类、苯系物、酚类、蒽、芘等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适当处理直接弃置到环境中,将会危及环境安全。由于含油污泥危害性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明确将含油污泥列为危险固体废物。
为防止含油污泥污染环境并提高原油回收利用率,2011年我国制定的《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明确提出:含油污泥大于5%的含油污泥、油泥沙应进行再生利用,油泥沙经油沙分离后含油率应小于2%,含油岩屑经油屑分离后含油率应小于5%,分离后的岩屑宜采用焚烧处置;2012年实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提到:应回收落地原油,以及原油处理、废水处理产生的油泥(砂)等中的油类物质,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90%以上;2016年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陕西省地方标准《含油污泥处置利用控制限制》(DB61/T 1025-2016)提出,含油污泥在含油量降低到1%、含水率降低到40%后才可用于铺设油井场、等级公路;到了2020年,大庆市生态环境局要求油田升级含油污泥处理处理要求,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泥渣其石油类含量不得超过0.3%。可见,我国各地对含油污泥的处理均十分重视。然而,在我国当前含油污泥年产生量已超过500万吨,在缺乏低运行成本的处理技术下,其处理处置经济代价巨大。
可降低含油污泥中油含量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热洗法、超声波处理法、机械-调质分离法、溶剂萃取法、焚烧法、热解法等方法,然而,在推广使用中,现有的各种处理方法都存在种种的不足,如,化学热洗法会产生处理难度大的废水、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又产生含油污泥;超声波法、机械-调质分离法处理后,沉渣中油含量依然较高,难以满足现行的排放处理要求;焚烧、热解等热化学处理法能耗高、经济性较差;溶剂法在处理成本上尽管可低于热化学处理法,但,目前研究中提出的石油醚、汽油、四氯化碳、甲苯等溶剂浸提矿物油后,沉渣中会有较高的矿物油和溶剂残留,沉渣也难以达到相关的排放处理要求。
迄今为止,本领域尚不具有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高效地从含油污泥中回收其中的油类,例如矿物油的方法。此外,本领域还迫切需要用于以低成本的方式高效地从含油污泥中回收其中的油类,例如矿物油的制剂以及相关的回收工艺和所使用的设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不足,本申请以油罐底泥、含油废水处理厂产生的含油污泥等重质油含量高的含油污泥为处理对象,提供了可从含油污泥中高效回收矿物油且能使含油污泥处理后的沉渣中油含量低于0.3%的制剂组合物。本申请还提供了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从而从含油污泥中回收油的工艺。本申请还提供了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从而从含油污泥中回收油的设备。
具体来说,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制剂组合物,所述制剂组合物包含乙腈、乙酸乙酯、酮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52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