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低碳聚合调控系统、方法及终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21804.3 | 申请日: | 202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52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马瑞;高伟乘;张霄;颜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配电柜 配电箱 聚合 调控 系统 方法 终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低碳聚合调控系统、方法及终端装置,分析区域能源系统内各资源运行特征,形成适用于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优化管理控制功能。该系统包括非侵入式负荷识别、低碳聚合调控、新能源电力倒送、设备设施智能控制、数据中台等模块。本发明通过非侵入式识别技术精准识别负荷信息,可减少大量传感器的使用。以经济性和环保性为目标条件,构建区域多资源协同优化模型,后基于预测控制模型,进行在线求解,实现能源的低碳节能利用。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使配电柜及配电箱与上层配电中心及边缘服务器进行分层互动,推动区域系统节能降碳,为配电柜及配电箱提供一种全新的节能降碳优化管理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互联网,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低碳聚合调控系统、方法及终端装置,属于能源智能管理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能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日益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实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措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及一系列措施,旨在2030年前我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用电负荷不断增加,设备向大容量、大电流方向发展,耗能不断增加,持续不断冲击电网稳定性。在设备优化控制过程中,智能电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计算机技术、信息收集技术、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快速向前推进,推动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速度。在智能电网的智能化布置过程中,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在正常供电工作中,可以全面提高智能电网的供电工作质量,同时对整个配网供电工作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要保证所使用的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控制性能,全面提高配电柜及配电箱的智能化操作,充分发挥出配电柜及配电箱的智能控制效果,保障供配电数据参数的实时交换和传输,降低设备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多功能配电柜及配电箱,其中研究公告号为CN112701587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温度监测功能的配电柜,但没有根据采集的温度信息对配电柜做出具体的调控措施;虽然公布号为CN112736677A的专利文献有针对升温情况控制风扇功率散热,但并没有调控与配电柜连接的各式终端,难以满足智能管理互动的新要求,上述多功能配电柜及配电箱暂都存在功能单一、简单问题,鲜有对配电柜及配电箱辖区内设备优化控制与调度的功能。因此在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的大背景下,研究具有智能控制与优化功能的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是十分有必要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低碳聚合调控系统、方法及终端装置。在传统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融合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模块,对区域电力数据的分析,精准识别各类负荷信息及其用电量,可减少大量传感器的使用,具备安全高效的特点;通过构建低碳聚合调控模块,以优先消纳配网分布式能源为前提,促进区域分布式电能与柔性负荷低碳高效协同,生成最佳输送电计划及负荷最优能效报告,推动设备高效节能化使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融合设备设施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对配网公共用电设施如照明设备、中央空调、中央热水系统、智能插座的智能一体化控制,推动区域系统节能降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构建了一种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低碳聚合调控系统、方法及终端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低碳聚合调控系统、方法及终端装置,以适用于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的优化管理控制功能为核心,考虑区域场景中各种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可调柔性负荷等设备运行特征,构建可集成于智能配电柜及配电箱的低碳聚合调控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18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求解柔性梁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分裂迭代方法
- 下一篇:防眩目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