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9474.6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7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倩倩 |
主分类号: | F24F7/06 | 分类号: | F24F7/06;F24F13/02;F24F11/89;F24F11/52;F24F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600 安徽省亳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消防工程 通风 装置 | ||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包括通风主管与风井,所述风井的上部安装有通风孔板,所述通风孔板的下部安装双输出电机,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安装有进风风机与排风风机,所述双输出电机分别与所述进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传动连接,所述通风主管包括若干段通风单管,相邻所述通风单管之间安装有柔性连接管,所述通风单管上安装有吊装组件,所述吊装组件上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预警组件,本发明在通风单管之间安装柔性连接管,可以有效吸收通风单管产生的振动,预警组件的设置能够在通风单管之间的偏移过大时发出警报,避免通风主管发生损坏,双输出电机带动进风风机与排风风机同时工作,降低了设备的投入成本。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消防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伴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地下场所一般属于密闭程度较高的场所,其通风、环境温度控制系统一般通过暖通与空调设备完成。如地下电气机房,地下仓库、地下实验室、地下车库等场所,有工作人员进出,其环境安全性特别重要。如果出现通风异常,地下机房容易出现污染物的集聚,有害气体浓度的增加,如果出现火灾,地下场所的烟雾很难排出至外界,因此有必要安装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
现有的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一般通过安装架进行安装,虽然进行了消音处理,但现有的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的安装架在架设通风管时一般为硬性架设,由于风速容易引起通风管振动,继而振动的通风管容易产生噪音,且振动过程中通风管与安装架之间碰撞容易造成通风管损坏,无法进行正常通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之一或全部。
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包括通风主管与风井,所述通风主管与所述风井之间安装有补偿器,所述风井的上部安装有通风孔板,所述通风孔板的下部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内安装有双输出电机,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安装有进风风机与排风风机,所述双输出电机分别与所述进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传动连接,为所述进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的工作提供动力,所述支撑板的下部安装有导风板,所述通风主管包括若干段通风单管,相邻所述通风单管之间安装有柔性连接管,所述通风单管上安装有吊装组件,所述吊装组件上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用于检测相邻所述通风单管水平度的预警组件。
可选的,所述吊装组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上部安装有吊装杆,所述框架的下部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通孔内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安装有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滑槽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橡胶块,所述螺母内安装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的上端安装有支撑块,所述框架的上部滑动安装有压板,所述框架的上端沿竖直方向安装有长螺杆,所述长螺杆贯穿所述框架并与所述压板相枢接,所述长螺杆与所述框架之间安装有弹簧。
可选的,所述压板的下部安装有橡胶板。
可选的,所述预警组件包括激光发射器与光线接收器,所述激光发射器与所述光线接收器反向安装,所述光线接收器包括通管,所述通管朝向所述激光发射器的一端安装有漫射透光板,所述漫射透光板远离所述通管的一端安装有颜色识别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双输出电机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伞齿轮,所述进风风机的下部安装有第二伞齿轮,所述出风风机的上部安装有第三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与所述第三伞齿轮位于同一平面,且均与所述第一伞齿轮相啮合。
可选的,所述柔性连接管为金属波纹管。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出的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在通风单管之间安装金属波纹管等柔性连接管,在通风单管产生振动时,可以有效吸收通风单管产生的振动,预警组件的设置检测相邻通风单管之间的水平度,当通风单管之间的偏移过大时,发出警报,避免通风主管发生损坏,双输出电机带动进风风机与排风风机同时工作,降低了设备的投入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倩倩,未经杨倩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4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