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锅炉烟气脱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6953.2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2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姜顺民;叶晓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海天祥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62 | 分类号: | B01D53/62;B01D53/75;B01D53/81;B01D53/78;B01D50/00;F23L15/00;F23J15/00;F23J15/02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玉山 |
地址: | 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锅炉 烟气 脱碳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煤锅炉烟气脱碳装置,涉及燃煤锅炉脱碳技术领域,包括对流回旋脱碳装置和预热煅烧系统,对流回旋脱碳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炉体顶端的脱碳仓和4个隔板,脱碳仓与4个隔板间隙配合构成过滤腔、吸附腔、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和排压腔;本发明通过设置预热煅烧系统和对流回旋脱碳装置对锅炉内的碳进行处理,先对碳进行充分燃烧,然后对其中的少量一氧化碳进行重新煅烧,减少炉体内的一氧化碳含量,然后当炉体气压过高时,烟气进入对流回旋脱碳装置中,对烟气内的碳尘进行过滤吸附后,将一氧化碳反应转化成二氧化碳,然后将二氧化碳进行反应收纳,从而对碳进行多层脱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煤锅炉脱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煤锅炉烟气脱碳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温室效应逐渐成为了人类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生活中使用的锅炉尾气里面含有大量的碳尘、二氧化碳、硫化物及其他杂质,其中现有的锅炉一般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由烟囱排出后,对环境产生很大污染;
在申请号为CN201821976020.2的一种锅炉尾气脱碳装置,该装置通过文丘里效应为基础的气体分散形式有效解决以往烟气分散需加压的高能耗问题,实现气体低压降分散混合,降低了能耗,该脱碳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固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固体碳酸盐物质,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是此装置虽然实现了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固化,但是在使用中发现,其锅炉产生的烟气中的含碳元素不仅仅只是二氧化碳,还含有一氧化碳和含碳的烟尘,其中一氧化碳是因为煤炭燃烧不充分产生,含碳的烟尘则由鼓风机鼓风时将小颗粒的碳或者碳灰吹起或者锅炉的炉体内部气压过高造成,且鼓风机直接将外部的冷风吹进炉体内,冷风虽然含有外部空气中的大量氧气,但是由于炉体内温度较大,冷风温度低,将冷风吹到炉体内后造成温差较大,因此造成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针对上述的技术缺陷,现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预热煅烧系统从炉体内减少一氧化碳的产生,然后通过设置对流回旋脱碳装置对烟气中的碳尘进行过滤,将少量的一氧化碳转换成二氧化碳,将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转换收集,以解决现有装置或系统中功能较单一的对一氧化碳或者二氧化碳进行反应转换收集的问题,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燃煤锅炉烟气脱碳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煤锅炉烟气脱碳装置,包括炉体、第一集尘抽屉、支撑柱、对开密封门、加热水箱、鼓风机和框型支架,所述加热水箱固定设于炉体内,所述加热水箱与炉体的底板之间固定设有煤炭托板,煤炭托板开设有落灰孔,所述支撑柱固定设于炉体的底端的四个拐角处,所述鼓风机固定设于炉体的一侧,所述第一集尘抽屉固定设于炉体的底端,所述对开密封门正对煤炭托板与加热水箱之间形成的燃烧腔,所述框型支架设于加热水箱底部,所述框型支架两侧固定设于炉体内,还包括对流回旋脱碳装置和预热煅烧系统,所述对流回旋脱碳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炉体顶端的脱碳仓和4个隔板,所述脱碳仓与4个隔板间隙配合构成过滤腔、吸附腔、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和排压腔,所述过滤腔内设有过滤弧板和第二集尘抽屉,所述过滤弧板固定设于过滤腔内,所述第二集尘抽屉滑动设于过滤腔底部,所述吸附腔内还设有第一对流碳吸附件、第二对流碳吸附件和第三对流碳吸附件,所述脱碳仓顶部固定设有通过回旋管将第一反应腔和第二反应腔贯通连接的回旋导向风机和用于检测排压腔内部气压的压力检测器,所述压力检测器和回旋导向风机均固定设于脱碳仓的顶端,所述压力检测器设于排压腔处,所述回旋导向风机设于第一反应腔和第二反应腔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海天祥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新疆海天祥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9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氧化镍浆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轴类零件双工位复合轴承压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