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与环境和商品指纹的可追溯交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0609.2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2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兰;王亦涵;李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30/018 | 分类号: | G06Q30/018;G06Q30/0601;G06Q40/04;G06Q20/38;G06Q20/4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陆丽莉;何梅生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块 环境 商品 指纹 追溯 交易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与环境和商品指纹的可追溯交易方法,其步骤包括:利用“申请‑验证‑记录”流程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商品交易流程信息的真实准确记录,利用环境指纹和短距离手持设备物理特征确保商品交接的规范性,利用商品指纹确认记录的商品交易流程商品的一致性。本发明能从源头上杜绝和检测线上实体商品交易中存在的欺诈问题,以保证交易全流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记录的信息得到参与各方认可,建立交易参与各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实现整个交易流程的防欺诈和长期可追溯,从而能有效地保护交易参与各方的利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追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区块链与环境和商品指纹的可追溯交易方法。
背景技术
区块链技术因其具有无需可信中心、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征,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要求信息真实可信的场景和领域。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线上交易的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远距离特别是跨国的线下交易变得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品也在开始探求线上交易的可能性。目前的商品线上交易平台提供了商品线上交易的环境,但在追溯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和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欺诈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因此,在商品线上交易环境中,提供一个能够使记录的信息与商品匹配,防止商品信息欺诈的交易平台,让商品的流通更加透明、诚实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目前的实体商品线上交易平台采用的流程依然是,商品提供者在交易平台上传商品的相关信息供商品购买者选择,商品购买者通过交易平台下单并支付费用,商品提供者选择若干个商品运输者对商品进行运输,在这一交易流程下,存在着如下缺陷:
1、在交易平台中,交易的相关信息大都记录在中心化的存储介质中,这些存储介质并不具有公信力,不能保证信息始终真实不被修改,并且随着交易量的增长,需要不断扩充存储介质的容量,需要高昂的维护成本,同时,需要承担存储介质出现故障,而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不能保证相关数据长期可追溯。
2、当前的交易信息大多由商品提供者和商品运输者上传和维护,难以切实保护商品购买者的权益,特别是当商品提供者与商品运输者相互串通的情况下,因此商品提供者和商品购买者之间的信任无法有效建立。
3、当交易平台中涉及到运输成本高、价格昂贵的商品时,待商品到达商品购买者处后产生的纠纷,其处理难度大,解决成本高。
4、当前的交易流程中,对于商品在两方之间的传递没有任何约束,无法对其合规性进行监督和验证,后期因此产生的纠纷,无法有效地进行追责。
5、现有的商品可追溯性的方法和模型,大多是与供应链相关的行业有关,其产品均来源于完整的供应链,而非商品交易场景,并且这些方法仅关注了信息的记录,没有对信息的真伪进行验证和监督的方法,也未关注商品与信息的匹配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的商品与信息的匹配,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物联网技术(如:RFID、NFC标签等),如:利用近场通信(NFC)技术,将NFC标签与商品绑定在一起,通过读取NFC标签的信息对商品和信息的真伪进行验证。在这些方法中,大多采用了物理标签作为商品的唯一标识,这类标识并不适应长距离、多阶段的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易脱落、易被破坏、破坏商品原有的可用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与环境和商品指纹的可追溯交易方法,以期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并从源头上杜绝和检测其中存在的欺诈问题,以保证交易全流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记录的信息得到参与各方认可,建立交易参与各方的相互信任,实现整个商品交易流程防欺诈和长期可追溯,从而为交易参与各方提供一个能有效地保护利益的线上商品交易方法。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基于区块链与环境和商品指纹的可追溯交易方法的特点是应用于一个商品提供者、一个商品购买者以及若干个商品运输者之间的交易平台中,并由n个运输者构成商品提供者和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物流,所述可追溯交易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06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