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馈线自愈主站全自动仿真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9132.0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3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赵瑞锋;李波;卢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旭红;晏静文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馈线 自愈 全自动 仿真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馈线自愈主站全自动仿真测试方法及系统,包括:通过馈线自愈仿真系统模拟自愈启动条件以及故障信号,并发送至馈线自愈系统,所述馈线自愈系统根据所述自愈启动条件启动故障定位功能,并根据所述故障信号与设置的故障点进行比对,生成故障定位的测试结果;根据所述测试结果,通过UI界面给出判定结果及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恢复供电的策略。通过馈线自愈仿真系统将需要二次设备侧的测试人员进行二次注入设备的操控功能转移到主站侧核心测试人员,替换原有的二次设备侧测试人员,使得主站侧核心测试人员更加透彻的掌控配电自动化进程,提高故障处理功能成功率、馈线自愈投运率以及配电自动化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配电自动化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馈线自愈主站全自动仿真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配电自动化系统测试需要主站侧的核心测试人员和二次设备侧的测试人员相互配合进行测试。现有的测试方法,二次设备侧的测试人员负责通过二次注入设备和模拟开关单元向二次设备(DTU/FTU/TTU)注入电压电流模拟量和开入开出信号量,主站侧的测试人员根据二次设备注入的不同量纲,在主站侧查看主站的处理性能和系统策略,确认配电自动化测试结果。
虽然我国在馈线自动化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庞大、复杂的配网网架结构,现阶段馈线自动化功能模块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仍处在初级阶段。从银川、杭州、南京、成都等地的配网系统数据统计可知,配网系统已经频繁或多次出现FA动作,但是总体成功率并不高。
一方面,故障处理功能的缺陷,一般不会被立即发现。大部分是通过现场实际发生的复杂案例处理中发现的。另一方面,在线路投入FA功能之前,一般要求对线路进行逐点测试后,才可以投入运行。但是由于配网线路过多,采用逐点测试方法,需投入大量人力。因此实际情况是很多配电线路根本没有完成校验工作就直接投入使用,导致系统存在很多的潜在危险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馈线自愈主站全自动仿真测试方法及系统,提高了故障处理功能成功率、馈线自愈投运率以及整个配电自动化的测试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馈线自愈主站全自动仿真测试方法,包括:
通过馈线自愈仿真系统模拟自愈启动条件以及故障信号,并发送至馈线自愈系统,所述馈线自愈系统根据所述自愈启动条件启动故障定位功能,并根据所述故障信号与设置的故障点进行比对,生成故障定位的测试结果;
根据所述测试结果,通过UI界面给出判定结果及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恢复供电的策略。
优选地,所述自愈启动条件包括馈线线路对应的变电站出口断路器的分闸信号和馈线线路对应的变电站出口断路器的故障信号。
优选地,根据所述馈线自愈系统建立对应的所述馈线自愈仿真系统,并将所述馈线自愈系统与所述馈线自愈仿真系统通过网线连接。
优选地,模拟二次设备变位及遥测置数,观察所述馈线自愈系统是否收到所述二次设备的置数值,确保所述馈线自愈系统与所述馈线自愈仿真系统通讯正常。
优选地,所述根据馈线自愈系统建立对应的所述馈线自愈仿真系统,包括配置所述馈线自愈仿真系统中保护信号参数与二次设备的关联性。
优选地,所述保护信号参数包括过流一段点号、开关位置点号、所述二次设备的IP地址和所述二次设备的端口号。
优选地,所述置数值包括电流的A、B、C三相值、电压的A、B、C三相值、二次设备的开关位置合位和开关位置分位。
优选地,还包括,对所述馈线自愈仿真系统进行拓扑检验,以确保所述馈线自愈仿真系统中的馈线、跳闸开关、二次设备的连接关系正确。
优选地,所述二次设备包括DTU、FTU和TT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91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