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心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3702.5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5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申景金;周家铭;张世峰;徐丰羽;徐荣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A61B18/1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王素琴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心脏 射频 消融 导管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包括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导管,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导管尖端与导管主体通过可形变的连接件连接,导管尖端、连接件与导管主体内部连通,导管尖端包括用于检测组织共振频率的传感系统、传递射频能量的电极和与电极接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在传感系统的压电陶瓷两端的导管尖端上设置有尖端绝缘部,控制系统根据电极工作的电源功率、传感系统与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模型,计算出消融尺寸。本发明提供的心脏射频消融导管,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无需使用其他检测装置,仅需检测共振频率的变化,即可实时判断目标组织的消融情况,且可广泛适用于人体心内组织的射频消融,实用性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侵入性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心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
背景技术
射频消融术目前已成为根治心脏房颤的首选方法。射频消融术通过向导管尖端电极施加射频电流,在特定部位的心肌细胞内产生电热效应,使目标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即消融),从而达到治疗心脏房颤的目的。射频消融治疗创伤小、成功率高、对心肌损伤极小,且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相对于其他治疗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为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消融灶尺寸需覆盖整个目标组织并保证一定的安全范围。而射频功率的大小又直接影响着消融范围的直径和深度。施加高功率能量可以加热更大的区域。然而,心内射频消融术温度变化快,组织及其周围温度分布不均匀。当导管尖端电极附近的组织率先发生碳化后,其作为不良导体会阻碍射频消融能量的传递。当碳化组织包围整个导管尖端电极后,能量的传递被完全切断,射频消融被迫终止。此外,当在心房的较厚区域进行消融时,若采用高功率策略,其消融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在射频消融过程中,需要通过检测消融体积大小,来实时改变消融能量发生器参数或者消融策略,延缓碳化组织的形成,从而实现更好的消融效果。
通常目标组织尺寸较小,因此只有较高分辨率的成像才能确定组织的消融情况。基于传统医学影像技术的检测,当成像分辨率要求较高时,成像需要一定的时间延迟,因此无法做到实时检测,容易影响手术操作者对消融进度的判断。此外对于患有严重肺气肿、胸廓畸形、严重肥胖等问题的患者,可能因成像效果不理想而影响诊断。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的检测,通过检测阻抗来重建组织图像。虽然该方法数据收集方便快捷,但对电极放置位置有着严苛的要求。操作者需要将电极精确地放置在一个接触良好的平面上,否则会导致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噪声,影响手术操作者的判断。
现有技术中没有直接对组织弹性和消融尺寸进行检测的相关技术,如授权公告号CN108852503B公开的基于频率可控的多源射频消融系统,具体包括多源射频电压发生器、多极消融导管、参考极板,仅仅能够控制临床房颤射频消融损伤尺寸和形态,无法计算出消融尺寸,也无法检测处组织弹性。授权公告号CN 209091618U公开了一种双极型射频消融探头,包括支架龙骨主电极侧内置热电偶,通过热电偶可感知主电极射频消融温度,以便射频消融仪实现温控射频消融,仅仅能够实现温控,无法对消融的区域尺寸进行检测。
因此,如何以一种适用度广、安全性高的方法,在射频消融术中实现对消融区域尺寸的实时、精确检测,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实时检测消融区域的尺寸的心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是一种心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包括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导管,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导管尖端与导管主体通过可形变的连接件连接,导管尖端、连接件与导管主体内部连通,导管尖端包括用于检测组织共振频率的传感系统、传递射频能量的电极和与电极接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在传感系统的压电陶瓷两端的导管尖端上设置有尖端绝缘部,所述控制系统根据组织共振频率变化计算组织弹性,控制系统根据电极工作的电源功率、传感系统与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模型,计算出消融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37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检查方案的自动优化
- 下一篇:水龙头的出水控制方法、出水控制装置和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