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WPT系统的无盲区全尺寸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1192.8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5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杨啸;麦瑞坤;何正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H02J50/12;H02J50/60;H02J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聚蓉众享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91 | 代理人: | 刘艳均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wpt 系统 盲区 尺寸 金属 异物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WPT系统的无盲区全尺寸金属异物检测装置,属于无线电充能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感应式WPT系统中无法检测金属异物,导致影响系统的谐振频率和传输效率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发射线圈LP、接收线圈LS和检测线圈,所述发射线圈LP连接有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接收线圈LS连接有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线圈LS与发射线圈LP相互耦合,所述检测线圈安装于发射线圈表面,检测线圈呈梳妆轴对称结构,检测线圈包括多个导通通道,检测线圈还连接有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本发明占据空间小,结构简单,检测方法便捷且易于实施,能够有效地保证充电效率及充电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WPT系统的无盲区全尺寸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借助空间中的能量载体(如电场、磁场、微波、电磁波等),将电能由电源侧传递到负载侧。其中,感应式WPT技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非接触式供电技术,可解决传统有线电能传输设备的诸多缺陷,避免了传统拔插系统存在的接触火花,漏电等安全问题,并使人类应用电能的方式更加灵活。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植入医疗设备,感应式加热器,电动车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平台。
感应式WPT系统包括能量发射端和能量接收端两部分:发射端包括高频逆变器、发射端谐振补偿网络和发射线圈,高频逆变器将直流电变为高频交流电,高频交流电流经过谐振补偿网络,在发射线圈中产生高频交流磁场;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接收端谐振补偿网络和高频整流器,接收线圈感应到发射线圈产生的高频磁场后,经过接收端谐振补偿网络,向高频整理器输出高频交流电,高频整流器则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向负荷提供电能,实现电能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无线传输。
在目前的感应式WPT系统中,侵入磁场耦合区域的金属异物检测问题亟待解决。金属物体的存在会引起WPT系统的参数变化和功率损耗,例如系统的谐振频率和传输效率。更重要的是,金属物体的温度由于涡流效应迅速升高,从而构成火灾等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感应式WPT系统中无法检测金属异物,导致影响系统的谐振频率和传输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WPT系统的无盲区全尺寸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WPT系统的无盲区全尺寸金属异物检测装置,包括发射线圈LP、接收线圈LS和检测线圈,所述发射线圈LP连接有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接收线圈LS连接有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线圈LS与发射线圈LP相互耦合,所述检测线圈安装于发射线圈表面,检测线圈呈梳妆轴对称结构,检测线圈包括多个导通通道,检测线圈还连接有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发射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电路输出相连,用于产生固定频率的高频谐振磁场,接收线圈与无线充电接收电路输入相连,用于与发射线圈相互耦合,接收无线传输的能量,检测线圈通过耦合产生感应检测电压信号,与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相连;检测信号处理电路与检测线圈组相连,通过选择不同的导通通道,实现不同检测区域间感应电压信号的比较,将经放大、滤波和精密整流后的电压信号差值与预设的电压阈值进行比较。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射端串联谐振电容CP、发射线圈LP和发射线圈寄生内阻RP,无线充电发射电路设置有交流输入电压UP和发射端电流I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11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