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88782.5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07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宋佳宇;吴百春;屈撑囤;鱼涛;李金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96 | 分类号: | G01N30/96;G01N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史光伟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田 出水 结垢 测定 预测 分析 装置 | ||
1.一种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垢型预测分析装置和结垢量测定装置,采出水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到垢型预测分析装置,采出水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到结垢量测定装置;经结垢量测定装置吸附处理后的采集水通过第三管路连接到垢型预测分析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垢型预测分析装置包括离子色谱仪和计算机,所述的离子色谱仪和计算机电性连接,所述的计算机中安装垢型预测软件;所述的结垢量测定装置包括垢吸附装置和称重装置;所述的采出水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到离子色谱仪,采出水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到垢吸附装置,从垢吸附装置排出的采出水通过第三管路连接到离子色谱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垢型预测分析和结垢量测定的采集水为经絮凝过滤处理后的采集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垢量测定装置还包括水容器,所述的水容器设置入口和出口,所述的垢吸附装置和称重装置设置在水容器内,所述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垢吸附装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容器的内壁设置凹槽,所述的称重装置位于凹槽内,所述的垢吸附装置位于称重装置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垢吸附装置包括承托管、支撑骨架和垢吸附材料,所述的垢吸附材料设置在支撑骨架内,所述的承托管套设在支撑骨架外;所述的承托管的外壁与水容器的内壁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托管上设置拉杆,所述的拉杆的一端固定在承托管的端面上,另一端穿过水容器的器壁露在水容器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骨架上设置滑槽,所述的承托管上设置滑块,所述的滑块沿着滑槽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容器内设置限位板,所述的限位板位于垢吸附材料靠近入口的那一侧,所述的限位板的一个侧面固定在气缸的气缸杆上,另一个侧面上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的气缸固定在水容器上,所述的水容器外设置报警器,所述的报警器与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容器内还设置多孔挡板,所述的多孔挡板设置在垢吸附装置远离入口的那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垢量测定装置还包括洗涤装置和干燥装置;所述的洗涤装置包括与水容器连通的进水管,进水管与清洗水连接;所述的干燥装置包括与水容器连通的进风管,进风管与热风连接;所述的清洗水和热风通过与水容器连通的第四管路排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容器的入口处设置第五管路,出口处设置第六管路,所述的第二管路、进水管和进风管均与第五管路相连通;所述的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均与第六管路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进水管、进风管上分别设置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所述的第五管路上设置流量计。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气田采出水结垢量测定及垢型预测分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装置中热风的温度为80-95℃;热风流速为0.1-0.3m/s;干燥时间为25-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878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慢病管理系统
- 下一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