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预应力条形钢筋混凝土基础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88753.9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4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水根;吕兆华;朱大宇;余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00 | 分类号: | E02D2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预应力 条形 钢筋混凝土 基础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预应力条形钢筋混凝土基础,包括分段式的端部凹件、标准件、端部凸件、凹形过渡件和凸形过渡件,端部凹件、标准件、端部凸件、凹形过渡件和凸形过渡件均为预制构件,标准件之间通过预应力相连接,标准件与端部凹件、端部凸件、凹形过渡件和凸形过渡件之间分别通过预应力相连接,凹形过渡件与端部凹件、端部凸件之间分别通过预应力连接,凸形过渡件与端部凹件、端部凸件之间分别通过预应力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分段式预制构件的方式,通过将各预制构件拼装、并结合预应力连接方式,即可完成整体基础的施工,具有施工便利的优点,且能提高基础的整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基础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预应力条形钢筋混凝土基础。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相比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在建造阶段可以大幅减少木材模板、保温材料、抹灰水泥砂浆、施工用水、施工用电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和扬尘、噪声污染。有相关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节水、节约木模板、减少建筑垃圾均可达8成左右,减少扬尘70%以上。
因此,目前在建筑行业中均大力提倡装配式建筑,但随着建筑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大型化,由于传统装配时往往采用现浇基础,这种基础施工速度较慢,而且养护周期较长,难以保证整个基础的整体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预制预应力条形钢筋混凝土基础,以实现施工操作便利、加快施工速度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预制预应力条形钢筋混凝土基础,包括分段式的端部凹件、标准件、端部凸件、凹形过渡件和凸形过渡件,所述端部凹件、标准件、端部凸件、凹形过渡件和凸形过渡件均为预制构件,所述标准件之间通过预应力相连接,所述标准件与端部凹件、端部凸件、凹形过渡件和凸形过渡件之间分别通过预应力相连接,所述凹形过渡件与端部凹件、端部凸件之间分别通过预应力连接,所述凸形过渡件与端部凹件、端部凸件之间分别通过预应力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端部凹件的一端为第一平面部,所述端部凹件的另一端为第一凹进部,所述端部凸件的一端为第二平面部,所述端部凸件的另一端为第一凸出部,所述标准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二凹进部和第二凸出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面部的一侧与凹形过渡件或凸形过渡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面部的一侧与凹形过渡件或凸形过渡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标准件的横断剖面为倒T型结构,所述倒T型结构的竖向部的顶端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一预应力筋的第一预留孔,所述倒T型结构的横向部的两端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二预应力筋的第二预留孔。
进一步地,所述端部凹件和端部凸件的横断剖面均为L型结构,所述L型结构的竖向部的顶端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一预应力筋的第三预留孔,所述L型结构的横向部的两端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二预应力筋的第四预留孔。
进一步地,所述凹形过渡件和凸形过渡件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横向穿设第三预应力筋的第五预留孔以及用于竖向穿设第四预应力筋的第六预留孔。
进一步地,所述端部凹件和端部凸件的侧面开设有用于横向穿设第三预应力筋的第七预留孔。
进一步地,所述标准件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用于竖向穿设第四预应力筋的第八预留孔和第九预留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留孔~第九预留孔内预埋有对应的PVC管,所述PVC管的直径大于对应穿设预应力筋的直径5~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87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屏蔽泵
- 下一篇:一种引熄弧板回收装置